文丨陆弃

3月25日,美国白宫与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几乎同时公布了两国分别与乌克兰代表团及彼此之间在沙特举行的会谈成果。双方罕见一致地透露出一个关键信号:黑海安全、能源设施互不攻击、恢复俄罗斯农产品出口、支持释放战俘和平民。和平?缓和?妥协?无论哪一个词,都与过去两年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激烈对抗显得格格不入。



但我们必须要问:这场利雅得会谈,真的是“多边共赢”?还是一场美俄两强重新坐下来“分割现实”的舞台剧?

从白宫公布的两份文件看,美国依然试图维持其“调停者”的姿态。措辞中强调“消除使用武力的可能”“阻止将商船用于军事目的”“落实特朗普、普京、泽连斯基三方能源设施互不攻击协议”。话语中充满技术细节、责任划分与国际法精神,仿佛这是一场严肃而专业的外交成就。

然而,克里姆林宫的版本则更为直接、赤裸:美俄双方一致同意恢复俄罗斯农产品和化肥出口、推动降低海运保险、恢复港口准入。也就是说,曾被西方封杀的俄罗斯对外经济命脉,在美方默许下开始获得“解封”的现实性支持。

在美方文件中,俄罗斯是一个“谈判对象”;而在俄方文件中,美国是一个“合作者”。两个版本,不同表述,却指向同一个核心真相:这场战争的逻辑正在悄然变化,美国不再是一味打压俄罗斯的发动机,而在逐步为“退场”铺路。



当初美国对俄罗斯层层制裁、全面封锁,“让俄罗斯经济回到石器时代”言犹在耳。如今,美国居然要协助俄罗斯粮食回归国际市场、推动海运恢复、减轻保险成本?这是“技术会谈”?这是地缘现实对虚妄理想的无情修正。

乌克兰在美俄公布的成果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充其量是“参加了会议”的一方。在关键的粮食出口、能源基础设施互不打击等重大议题上,真正主导的是华盛顿与莫斯科。乌克兰不过是在利雅得看着两大势力决定自己的战与和。在美俄各自的新闻稿中,乌克兰被置于“谈判桌边”,而非“谈判桌上”。

这场谈判的时机也绝非偶然。北约内部对继续援助乌克兰已显疲态,美国国会迟迟无法通过新的军援法案,欧洲在能源与通胀夹击中自身难保。美国已经无法再用“拖死俄罗斯”的战略为乌克兰输血,它必须找到一种看似和平的方式体面后撤。而这种撤退的包装,就在利雅得完成了第一步。

俄罗斯看得很清楚:美方不再坚持“俄必须失败”,而是在接受某种程度的“共存”。恢复俄农产品出口、释放人道主义俘虏、避免打击能源设施——这不是战败者的待遇,而是谈判对手的筹码。普京用两年时间和一场泥泞的战争,将俄罗斯重新“挤回”全球博弈的主桌,美国也在默认这一现实。



最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会谈成果”的浮现,背后反映的并非真正的和平愿景,而是大国博弈节奏的切换。从武器和弹药的竞赛,转向控制粮食、能源与航运的经济战场。战争的形式变了,但目标未变:控制世界资源、压制对手发展、确保战略主导权。

至于沙特,这次不仅提供了地理场地,更象征着中东秩序的地缘转型。不再是美俄博弈的看客,而是斡旋者、调解者、东道主。沙特在中美之间的平衡,在伊朗问题上的主导,在这次利雅得会谈中再次体现其“中间大国”的崛起潜力。利雅得不再只是交易石油的城市,而是可能书写和平协议的坐标。

但和平的可能,并不意味着乌克兰会赢。乌克兰人将不得不面对一个惨烈现实:他们所流的血,终将换来的是大国桌边的一纸协议,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当美俄各自发表会谈成果时,真正的赢家并不是乌克兰,而是重新上桌的俄罗斯;真正的操盘手不是所谓“国际社会”,而仍然是美国;真正的信号,不是“和平来临”,而是霸权换挡,战场换位,棋局继续。

利雅得不是终点,它是一个试探,一个布局,一个敲门砖。世界秩序的裂缝,在这场看似平静的会谈中,悄然扩大。而那些相信战争会带来正义的人,最好读懂这份成果文件中不愿说出口的冷酷真相: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和平也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