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中国再次成为全世界政要、商人的打卡点,然而对比美欧“重量级嘉宾”接二连三地访华,俄罗斯方面却显得有些“安静”。普京看似在美俄关系回暖后风光无限,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各种“内忧外患”的现象让普京产生一种不安感,而中国外长王毅专机即将降落在莫斯科,中国再次送上一颗“定心丸”。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西班牙媒体文章分析称,中国正在出现“欧洲国家大检阅”的现象,这是“验证中国政府作出的对欧洲其他也更加开放的承诺”。
美国政商代表团离京之后,欧洲多国政要与企业高管也密集访华。
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洲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在京举行会晤,与此同时,外国外长巴罗、意大利参议长拉鲁萨等人相继访华。西媒对此很贴切地评价称:“被特朗普当成‘政治出气筒’后,欧洲各国正在寻找替代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普京刚刚很自豪地表示:“俄罗斯已经跻身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那么,如果中美俄欧四方开始博弈,在美俄关系回暖的背景下,欧洲要以怎样的方式靠近中国,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俄罗斯而言。
俄欧之间的贸易结构十分互补,即便是眼前双方因乌克兰危机互不退让,也丝毫不影响在战后对贸易秩序的重建。
对于这一点,普京心知肚明,并且已在悄悄做打算,但前提一定是欧洲主动低头。
可中欧之间若重新谈好贸易、投资等一系列协定后,等于欧洲得到了输血的机会,而中国所应对的外部压力也会小很多,这样合作共赢的局面,是否完全符合俄罗斯的发展利益呢?
至少对于欧洲左翼政客而言,缓和欧中关系,远比缓和欧俄关系要容易得多,获得的既得利益也会更大,而这种现象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毕竟欧洲右翼的活跃暂告一段落。
即便是右翼上台,像欧尔班、梅洛尼等人,也对缓和欧中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归根结底也是中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在同一档次。
俄罗斯除了能卖油气资源,基本上无路可走,更何况美俄合作的基础就在于特朗普要重新制定全球能源类大宗商品价格,普京必须要打配合才算是投桃报李。
经济因素,注定了中美欧俄四方要分开谈生意,搭伙过日子,但从政治、安全等角度出发,就又另当别论。俄欧之间的安全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美国又不会停下横加干涉台海问题的脚步,再者,美欧基于价值观问题上在某种程度上会保持步调一致,而中俄之间又是“反霸权”的坚定伙伴。所以四方角逐之下,彼此之间就会呈现出纠结复杂的状态。
其中,普京大概率会产生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方面是因为俄罗斯自身手中有多少底牌,西方有多靠不住?普京心里是门清的,现在他在位时还能有所权衡,可接班人未必能把握好其中分寸。另一方面,世界局势的复杂多变,需要俄罗斯有长久、可靠的合作伙伴,而且这位伙伴必须强大,不仅能带动俄罗斯的发展,更能让周边的独联体国家也保持稳定。
中国外长王毅将访莫斯科,外交部介绍此行为契机,“同俄方一道推动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就下阶段中俄关系发展和双方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沟通”。中俄关系要如何发展,王毅会给普京送上一颗“定心丸”,至少原有的基础不会变,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会进一步增加,只要双方有共同利益在,中国就会给普京持续提供更多的稳定性,这也是俄罗斯在面向多边世界的底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