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员史蒂夫·戴恩斯结束访华行程后,旋即召开记者会,并给我方留下了两句“强硬言论”,让人意想不到。
为什么说让人意想不到?他又给我国留下了那两句话呢?听小编给大家细细道来。
首先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戴恩斯是谁。
戴恩斯是美国资深政治家和前企业高管,现为共和党内少数具有中国工作经验的政治人物。
他于2012年当选蒙大拿州众议员,2014年当选联邦参议员,并于2020年成功连任。
2023年,他成为共和党参议院全国委员会主席。作为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戴恩斯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与其公共政策立场高度一致(达86%)。
《金融时报》称,戴恩斯是特朗普2024年竞选的早期支持者。
90年代,戴恩斯曾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工作6年,参议员网页显示他的两个孩子也出生在香港。
2019年,他曾与时任佐治亚州参议员戴维·珀杜一同带领国会代表团访问北京,2017年还在蒙大拿州牧场接待了时任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并一起骑马。
无论是作为企业高管还是政界人物,戴恩斯一直关注中国事务,尤其是经贸领域,因此被认为是共和党内在这一领域最具专业性的国会议员之一。
然而,作为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首个访问中国的共和党阵营高级别官员,大家普遍认为,戴恩斯访华对于中美互动而言能发挥一定的稳定作用的时候,
一句“中国必须彻底切断芬太尼供应链”的强硬表态,迅速成为国际舆论焦点。
这位来自蒙大拿州的政客高举“禁毒”大旗,将中美贸易谈判与芬太尼问题捆绑在一起,试图将美国国内的阿片类药物危机归咎于中国。
戴恩斯此举,究竟是出于真心实意打击毒品犯罪,还是另有政治图谋,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讨论。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2024年的数据,美国芬太尼过量致死人数较2020年飙升73%,其中高达90%的死亡案例与从墨西哥走私的合成毒品直接相关。
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直指美国芬太尼危机的主要源头并非中国,而是其南边的邻国。美国政客将芬太尼问题归咎于中国的做法,并非首次将国内问题“甩锅”给中国。
此前,拜登政府就曾将国内通胀归咎于“中国供应链”,又将枪支暴力与“中国制造”强行关联。
这种“逢难题必甩锅中国”的策略,似乎已经成为美国政客转移国内矛盾的惯用伎俩。
事实上,中国早已采取了比国际社会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
早在2019年5月1日,中国就在全球率先对芬太尼类物质实行整类列管,比联合国相关公约整整提前了14个月。
即使是美国的司法部,也在2022年的《国际毒品管制战略报告》中承认:“中国管制措施超出国际义务。”
在芬太尼定点生产企业,15道加密门禁与红外扫描系统构筑起严密的物理防线。
每一克芬太尼的生产,都必须遵循“双人双锁”“电子追踪”“凭旧领新”的管控流程。
根据2023年的数据,全国芬太尼产量仅85公斤,不及美国同期查获量的0.3%,出口量更是微乎其微的9.7公斤,且全部流向德国、日本等医疗体系严格的国家。
此外,中国对芬太尼出口实行“双重确认”机制:进口国需提供卫生部、禁毒部门双重许可,并承诺仅用于医疗用途。
海关总署2024年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未向北美地区出口过任何芬太尼类物质。这些数据和措施,足以证明中国在禁毒问题上的认真态度和实际行动。
当美国政客的矛头指向东方时,真正的毒潮正从南方奔涌而来。
墨西哥的锡那罗亚集团,通过“化学游击队”模式,在墨美边境建立了完整的芬太尼产业链。
他们从印度、土耳其等国进口前体化学品,在荒漠中的移动实验室完成合成,再通过地下隧道网络输送至美国。
2024年美墨边境查获的芬太尼中,98%的化学特征与亚洲供应链无关,这进一步证实了墨西哥才是美国芬太尼问题的主要源头。
更值得反思的是,美国自身才是芬太尼滥用的“病灶”。
美国宽松的处方药管理制度,使得药店成为毒品流通的“合法渠道”。
2024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美国医疗机构流出的奥施康定等阿片类药物,为70%的吸毒者提供了“入门体验”。
外界形容美国正在打21世纪的鸦片战争
当美国医院可以开出30天用量的止痛药,而中国同类处方被严格限制在7日内时,究竟谁该为这场危机负责,答案不言自明。
「芬太尼弯折」是一种旧金山街道上常见的景象,服药者出现身体向前或向后弯折的姿势,引发网友议论。长期服用芬太尼的成瘾者表示,药物会让人进入睡梦状态,但仍以为自己还在走路。
戴恩斯将芬太尼与关税挂钩的威胁,以及此前特朗普政府的类似举动,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本质困境。
当“脱钩”政策导致美国通胀居高不下时,华盛顿既需要中国市场的廉价商品平抑物价,又企图通过制造外部敌人凝聚国内共识。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在2024年美加墨芬太尼峰会上暴露无遗。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当场出示证据,证明北美芬太尼90%来自墨西哥犯罪集团,却遭美方代表以“涉及盟友关系”为由打断。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
然而自2018年起,特朗普政府将芬太尼问题作为贸易战筹码。
结果美国药物过量死亡人数反而增加了40%。
由此可见,戴恩斯的政治操弄,不过是把失败的剧本换了主角重新上演。
正如布鲁金斯学会2025年《中美关系报告》所警示:“当外交沦为国内政治的人质,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2025年3月,戴恩斯访华期间,与中方官员进行了会谈。
戴恩斯在会后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发帖,称感谢中方会见美企CEO,不过特朗普的态度是一贯的:美国希望中国必须采取果断行动阻止芬太尼的贸易,结束对人民的影响。
同日,戴恩斯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对中国“警告”表示,只要制造芬太尼的易制毒化学品流入美国问题还没解决,那么中美就难以对关税和其他障碍问题进行对话。
戴恩斯此举,究竟是为了美国民众的健康福祉,还是为了在中美贸易谈判中攫取更多利益?
答案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