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到被3.15曝光的个别快餐店饮品店员工的责任心话题,进而谈到了空乘人员的责任心,聊到了以前在飞的时候,个别空乘人员一些不太好的工作习惯,辞职这么多年了,不知现在的空乘队伍里还是否存在这类问题。
一、吃剩的机组餐扔回烤箱
机组餐连着烤盘合盘取出,吃完后懒得将锡纸盒一一取出扔进垃圾箱,直接将烤架连着餐盒里的剩菜剩饭一起塞回了烤箱,把烤箱当做“垃圾桶”,等着配餐人员换烤架的时候取走。更有甚者,把塑料刀叉勺和擦手废纸等也放在剩饭餐盒里再塞进烤箱。
这种坏习惯不但容易污染烤箱,还容易在给其他旅客餐和机组餐加热时不小心把丢在烤箱里的塑料餐具和废纸烤化乃至冒烟,影响烤箱的正常使用,同时也给航食的同事带来额外工作负担。
二、垃圾箱里倒饮料
发完餐饮后,饮料瓶里剩余的饮料不倒空,也不拧瓶盖,直接扔进厨房或厕所垃圾桶,任凭饮料瓶里的液体在垃圾袋里流淌。
这种坏习惯导致清洁人员在为厨房或厕所换垃圾袋时,垃圾袋在客舱一旦破裂,饮料液体就会流淌出来,大面积污损客舱地毯,也给客舱清洁队的同事带来额外的清洁工作负担。含糖的饮料流淌进垃圾箱,也会粘稠附着在犄角旮旯慢慢发霉变质,导致厨房异味,难以有效清理。
三、给旅客喝生水
为旅客提供温水,正常操作是从热水器水龙头接半杯开水,再打开一瓶矿泉水倒半杯进去。个别乘务员懒得开矿泉水,直接从冷水龙头接出半杯生水。有的人甚至直接拿空的大矿泉水瓶加生水提供给旅客。
飞机上的水箱里加入的水,基本都是经过消毒剂杀菌的城市管网里的自来水,也就基本等于家里水龙头里生活用水的标准,在未经加热的情况下,由于市政管网、清水车、飞机输水管道、水箱二次污染等问题可能导致微生物滋生或化学物质溶出,形成"二次污染"。
当然了,也有外航的服务规范就是给旅客喝生水,我一直不理解,因为真的不好喝。
四、往马桶里扔杂物
个别乘务员把飞机马桶当做“万能冲”,茶叶包、湿巾、小毛巾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往马桶里扔。
弄坏了马桶里的马达,空中堵塞了马桶管道,把厕所门一锁,直接落地拍屁股走人。给航后维修马桶的机务同事们带来无尽的烦恼。
五、地板垃圾视而不见
个别乘务员在客舱巡视时看到掉落在过道的垃圾诸如杯子、纸巾等,直接一步迈过去,或一脚踢到旅客座椅下面,视而不见;在厨房地板上掉落的垃圾、刀叉、小毛巾等,直接一脚踢到厨房角落,等落地后清洁人员打扫。
客舱里明显位置的垃圾,随手捡起来不但维护了客舱清洁,也同时引导着其他旅客不乱扔垃圾;厨房地板的垃圾一旦踢到角落,很容易滑进靠近的舱门缝隙,一旦下次开关舱门,很容易被夹在门缝处,造成舱门释压。
六、手抓食用冰块给旅客
旅客想要杯可乐加冰,个别乘务员在厨房间背着旅客直接徒手从冰桶里抓取几块冰放进杯子里。
就算不用冰夹一块一块夹,难道用纸杯捞几块冰也那么费劲吗?就算不考虑旅客,那其他机组同事想喝杯可乐加冰还敢不敢用这些冰块了?
以上这些问题往往是航司监管层面以及基层管理人员甚至连乘务长都不容易发现的“小恶习”。但这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就像是“打不死的小强”,与今年3.15曝光的餐饮连锁店后厨乱像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区别。
如果这些小问题小隐患被老乘务员“传帮带”,新进的乘务员“学以致用”,则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空乘人员“把违规当习惯”,这显然会更加令人担忧。
总有资深的民航“老人”说,近些年来各种事儿出的越来越多,公司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出一次事儿“关上一扇门”,容错空间越来越小,环境大不如十几年前那么宽松了。
但似乎很少有人反思,为什么总在出事儿?有没有可能是当初那些“习惯性违规”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量变转为了如今的“质变”?
记得曾经,每一个优秀的资深乘务长几乎都会说,飞航班已经“不用带脑子了”,因为她们靠着极强的责任心,都早已把严谨练成了“肌肉记忆”,把安全和服务规范的SOP深深刻在了基因里,把优秀变成了一种“强迫症”般的习惯,每项工作都行云流水般的丝滑自然,有条不紊。
相反的是,坏习惯也会慢慢腐蚀安全和服务的“防线”,个别乘务员总觉得今天放松点无所谓,明天差不多就行,每次放弃原则和标准都觉得无关紧要,最后这些平日里懒散的作风和失职行为就可能引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重大责任问题。
勿以恶小而为之;听人劝,吃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