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每次送布妞去幼儿园,她总是一脸认真地央求:“妈妈,你一定要第一个来接我!”

布谷妈说:“好的,妈妈尽量早点来。”

这时,旁边别的小朋友听见了,赶紧朝还未走远的妈妈大喊:“妈妈,你4点就来接我!”

于是,小朋友们纷纷叫喊起来:

“妈妈。你3点半就来等啊!”

“妈妈,你2点就来接我!”

“妈妈,你吃了午饭就来接我。”

我们一群妈妈觉得好笑,来这么早,喝西北风啊?

早几分钟还是晚几分钟接孩子,我们会觉得,这没什么关系,为啥孩子却很看重呢?

原因比你想的更暖心。



一:孩子上幼儿园,为啥非要你“第一个接”?

不得不承认,对孩子们来说,第一个被接走,确实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很单纯。

谁先被接走,谁的爸爸妈妈最早出现,似乎无形中就成了当天的“小明星”。

大家的目光会齐刷刷投向门口,那种“我先走啦,拜拜”的得意表情,实在太满足小朋友心里那点小虚荣。

除此之外,孩子心里,其实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叫“确定感”。

什么是确定感”?

就是我们都需要,被“确定地”爱着。

而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这种“确定感”尤其重要。

对一个刚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幼儿园是个全新的世界。

虽然玩具很多、小伙伴也不少,但离开了爸爸妈妈,这个世界始终充满不确定性。

这时,“第一个被接”,就是孩子们获得“确定感”最快的方式。

因为当你的身影准时出现在门口,孩子就会马上意识到:

“妈妈说过会早点来接我的,她真的来了!”

“我对妈妈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她真的很看重我!”

所以,孩子抢着要第一个被接,表面上看似乎是小朋友们之间的比拼,实质却是在用这种方式确定自己被爱着。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偶尔已经做到了第一个接走孩子,但孩子还不满足:

因为确定感是持续的需求,而不是偶尔满足就够的。



二:还有一点“小焦虑”

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的复杂一点点。

我们常以为,上幼儿园不就是唱歌跳舞,玩玩积木吗?有什么压力可言?

但实际上,这可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家”。

那种小小的焦虑,叫“分离焦虑”。

虽然孩子会很快适应幼儿园,但内心深处依旧渴望回到家,回到那个让他们觉得温暖、安全的地方。

“第一个接”,对孩子而言,是最快速地回归安全感的通道。

用个简单点的比喻,孩子就像一个小充电宝,在幼儿园“放电”了一整天,身心都已经迫切需要充电。

而第一个接他的人,就是最快给他“充电”的人。

或许你会想:“我又不是不来接他,晚一会儿难道不行吗?”

当然可以,但对孩子来说,早一点和晚一点,意义完全不同。

每早一分钟,孩子内心的小焦虑,就能少一点。



三:孩子真正看重的,不是“第一”,而是你的态度

很多时候,孩子要求第一个被接,并不是他非得要每次都成为班里的“小明星”,而是他在借此确认你的态度:

“你会因为我的要求,努力做到吗?”

这背后藏着一个更深的需求,叫“被重视”。

有时候我们忙于工作,急急忙忙地赶到幼儿园门口,迟到几分钟便觉得“无所谓”。

但在孩子心里,这几分钟可能意味着,他在门口踮着脚尖,不停地张望,等到内心发慌。

我们的大人世界,有很多缓冲余地,但孩子的内心世界,却没有那么多空间。

他们用“第一个”去考验你,因为他们想要感受:“妈妈真的很在意我的感受”。

就像心理学家李松蔚曾说:

“孩子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确定被看见的感觉。”

你做不做得到“第一个接”,并不重要。

关键是,你怎么回应他。

也许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想让我早点来,我会努力做到的。”

而不是轻描淡写地说:“第几个接还不都一样?”

只要孩子感受到你的重视,其实哪怕你偶尔晚一点点,他也能很快安定下来。



四:并不需要每次抢第一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问:“那是不是以后每次我都得抢着第一个接?”

当然不用。

偶尔你甚至还可以故意第二个、第三个来接。

这能让孩子逐渐习惯等待,也能让他明白,即使不是第一个,妈妈依然会来,爱从不会缺席。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我们的每一次认真对待。

对孩子来说,“第一个接”真正的价值,不是顺序,而是:

你在乎我,所以你愿意早点来。

每个被认真对待的小请求,都在孩子的内心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最终长成一个坚定的信念:

“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是被妈妈坚定地爱着的。”



或许这就是孩子的天真之处:他用最简单、最笨拙的方法,试图牢牢地抓住你的目光。

所以,下次孩子再说:“妈妈,你今天一定要第一个接我!”

我们可以笑着答应他,也可以悄悄告诉他:“妈妈今天第二个来接你,不过,妈妈会带个惊喜来!”

因为我们都清楚,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每次都第一,而是每次你都能认真地回应。

你每一次准时出现,在孩子眼里,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毕竟对他们来说,真正有魔力的从来不是“第一”,而是每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里,你始终如一的陪伴和认真。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读书、带娃、写作,点击关注,育儿路上捡知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