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长津湖战役,见40多名美军冲上阵地,满身硝烟的杨根思突然从战壕跃出,怀揣炸药包扑向了敌群......
1950年11月29日,朝鲜盖马高原长津湖畔,积雪已被战火与鲜血浸染。
零下40度的极寒中,杨根思在耗尽最后一颗子弹后,毅然抱起炸药包,英勇无畏地冲向了敌群。
震天巨响中,这位年仅28岁的江苏汉子与40余名美军同归于尽,用生命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
七十余年过去了,烈士的遗骨仍然深埋在异国的冻土之下。
但朝鲜人民在长津湖畔为他树立的纪念碑,永远铭刻着这场气壮山河的战斗。
1922年的秋天,杨根思出生于江苏泰兴羊货郎店村。
这个自幼失去双亲的放牛娃,在1944年穿上新四军军装时,大概从未想过自己会以如此壮烈的方式载入史册。
从苏中战役到淮海战场,他凭借爆破技术屡立战功。
当朝鲜战火燃至鸭绿江边时,杨根思已经是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连长了。
长津湖战役的残酷,远超常人想象。
1950年11月,宋时轮率领的第九兵团15万将士,身着单薄的棉衣,在零下40度的极寒中徒步穿越狼林山脉。
而与此同时,美军陆战一师这支从未吃过败仗的“常胜师”,此时正沿着长津湖向鸭绿江推进。
杨根思所在的一七二团接到了命令,要攻占下碣隅里东北的1071.1高地。
这个俯瞰美军补给线的制高点,是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
11月27日,三营经过血战夺取高地,但美军却在坦克掩护下疯狂反扑。
当二营六连三排伤亡殆尽时,杨根思带领三排30余名战士接防小高岭阵地。
这个长不过200米的山头,是卡住美军南逃的咽喉要道。
29日拂晓,美军以11架战机、数十门火炮对阵地实施饱和轰炸,凝固汽油弹将冻土烧成了焦黑。
杨根思指挥战士们利用弹坑作掩体,用步枪、手榴弹和炸药包打退了敌人8次冲锋。
战至黄昏,阵地上只剩5人了。
重机枪子弹打光后,杨根思命令两名战友撤离,自己则收集阵亡战友的武器继续战斗。
当40多名美军冲上阵地时,满身硝烟的杨根思突然从战壕跃出,怀揣炸药包扑向了敌群。
此战,三排共毙伤美军300余人,其中小高岭阵地歼敌逾百。
杨根思用生命换来的三小时,为后续部队合围赢得了宝贵时间,彻底粉碎了陆战一师突围的企图。
战后清理战场时,战友们在杨根思的日记本上发现三行字:“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三个不相信”的英雄精神,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迅速传遍了各部队。
1952年,杨根思被追授“特级英雄”称号;
朝鲜政府也授予他“共和国英雄”称号,并在长津湖畔为他建立了纪念碑。
由于战斗激烈和严寒封冻,杨根思的遗体始终没有找到。
2014年中韩双方移交了437具志愿军遗骸,自此之后,中韩每年都会进行遗骸交接。
尽管杨根思的名字从未出现在名单中,但他的英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他生前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这是全军首次以英雄的名字来命名一个连队。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发布:追忆英雄杨根思在抗美援朝精神指引下奋勇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