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场看似平常的考察暗流涌动。

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带队跨越300公里,直奔合肥,敲开了科大讯飞的大门。

在与董事长刘庆峰的交谈中,杜小刚表示无锡正在部署“万卡集群”算力设施,并抛出分量十足的合作构想——

建立“从底座到应用”的全链条战略合作关系。

刘庆峰当场拍板,要一起打造“以算力为基础的产业生态”。

随后,考察团走进科大讯飞的核心机房,近距离观摩 “飞星一号”的运行。

作为中国首个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国产算力平台,它的每一块芯片上都烙印着“中国制造的印记。

表面上看,这不过是全国各地天天上演的标准 “招商剧本 ”——领导考察,企业接待,互相推介……但细察这次对话的内容和时机,你会发现这剧本里暗藏玄机。

“万卡集群 ” “底座到应用 ” “国产算力平台 ”——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一幅远超普通招商引资的战略蓝图浮出水面。

过去一个月,杭州、成都、珠海、秦皇岛等多个城市已经抢在无锡前面,接连与科大讯飞、智谱AI等国产大模型企业“联姻”。

什么样的紧迫感,让这些地方政府如此迅速而坚决地行动?


地方政府拥抱国产AI,总体呈现出 “三线并进 ”的战略布局。

一条线是科大讯飞,从算力底座到应用场景构建闭环。

在杜小刚向科大讯飞抛出全链合作的橄榄枝之前,秦皇岛已于3月2日与科大讯飞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 “人工智能 +” 信创产业应用示范基地项目。科大讯飞AIPC华北总部将在此落地,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和服务,全产业链条一应俱全。

而作为科大讯飞的大本营,合肥更是充分发挥总部优势。经过科大讯飞20多年积累,合肥已构建了从芯片到应用的全产业生态。依托这一“AI母港”,合肥正向整个长三角输出算法-算力-数据”的一体化能力。

一条线是智谱AI,以资本加持定制区域“AI大脑

3月内,智谱AI斩获18亿地方投资——杭州10亿元,成都3亿元,珠海5亿元。

杭州希望借助智谱AI推动国产基座 GLM 大模型的技术创新和生态发展,服务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实体。

成都高新区与智谱AI合作打造的“智谱诸葛大模型”,将成为四川省的专属基座大模型,双方计划5年内支持超1000家企业AI+转型,并孵化20家以上生态企业,打造西部AI产业高地。

珠海则与智谱AI共建首个城市级GLM大模型空间——“智谱+珠海华发空间 ”,为当地产业提供全栈AI技术支持,这种“一城一模型 ”的布局正成为新趋势。

一条线是华为,早在去年就喊出了“一城一云一模型”。

目前,华为已在贵州贵安、内蒙古乌兰察布和安徽芜湖建成三大核心数据中心枢纽,在全国160多个城市建立了城市云运营中心。

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地级市都已接入华为城市云体系,通过盘古大模型,华为云与各行各业紧密合作,推动单纯的“政务云 ”迈向综合 “城市云 ”。

这种 “一城一云一模型 ”的理念正在重塑城市智能化的发展路径。通过构建城市大模型智能中心 (AIPMC),华为为城市拥抱人工智能提供了统一架构,贵阳和东莞已率先完成落地。

这三条线,都有一个共同点——位列美国制裁名单。

这些戴着华盛顿“技术镣铐”跳舞的企业,为什么成为地方竞相合作的“香饽饽”?



故事得从五年前讲起。

2019年10月,上一届特朗普政府把科大讯飞等28家中国机构扔进了“实体清单”,直接掐断了它们获取美国技术的路。

到了2023年,美国把枪口对准了英伟达的A100和H100芯片,这俩可是全球AI训练的顶梁柱,直接威胁到中国大模型的算力底座。同年10月,禁令升级,H800等高端AI芯片也被拦在门外。英伟达只能推出性能被削弱的“特供版”H20给中国市场喘口气。

可彭博社今年1月30日爆料,这一届特朗普政府正琢磨连H20也要卡死。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想把开源AI模型、甚至美国开发的模型在中国的服务器上跑这件事都管起来,生怕中国占一点便宜。

这恐怕是特朗普与拜登达成的唯一共识。1月13日,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夕还出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相关出口管制措施,进一步加严对人工智能芯片、模型参数的管控,甚至拓展了“长臂管辖”范围,对第三方与中国开展正常贸易设置障碍。

这是什么逻辑?

在美国眼中,中国不应该有平等竞争的权利,更不能在AI这一关键赛道实现赶超。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意外。

美国的步步紧逼,不但没有扼杀中国的AI梦想,反而被逼出了国产替代的“生死时速”。

华为昇腾平台在推理优化、算子适配等核心环节的突破,为全栈国产化初步扫清了技术障碍。

科大讯飞被列入实体清单后,转身扑向华为昇腾平台,半年时间就把星火大模型的代码迁了过来。上述“飞星一号 ”即是国产替代在面对国外制裁时成功突围的典范。

智谱AI则走出了另一条国产化路线。该公司已经适配了40多种国产GPU芯片,还跟优刻得搭了个国产算力生态链,把英伟达断供的风险甩到一边。

突破越振奋,就越要沉着冷静,我们前进的方向还蹲着几只“拦路虎”。

首先是硬件产能跟不上。华为2024年昇腾910B芯片计划产能仅约20万片,勉强能满足几家头部企业的需求,但众多地方智算中心很可能面临供给缺口。

其次是生态适配不完善。国产芯片与主流开源框架的兼容性仍有待优化,这严重制约了中小开发者的参与积极性。

更大的挑战还在国际规则博弈层面。如果美国进一步限制Llama等主流开源模型对华授权,众多依赖这些基础架构的企业可能被迫重构整个技术路径。

最根本的困境在于开发者习惯的转变。英伟达CUDA生态经过多年培育,已经成为全球AI开发者的 “默认选择”,国产算力平台不仅要解决硬件问题,还需加速构建相关替代工具链,彻底改变开发者的使用习惯。

地方政府这时候跳进来,拼命布局AI生态,其实就是在接这个生死攸关的接力棒。

美国封锁越狠,国产替代的紧迫感就越强。无锡的“万卡集群”、杭州的10亿融资、成都的“智谱诸葛大模型”,这些不是单纯的招商项目,而是中国AI产业在外部重压下谋求自主可控的战略反击。

算力是底盘,模型是引擎,场景是抓手,三线并进就是要抢时间、抢机会,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

从被迫转型到主动突围,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构,这场由封锁倒逼的国产替代浪潮,不仅改写着全球AI产业的竞争版图,更在实战中验证了一个真理:

关键技术突破,往往始于至暗时刻的绝地反击。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内陆,从北国雪原到南方椰林,这场反击正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步上演,以实际行动奔赴一个共同的远方。



“国产算力+国产大模型+城市场景应用”正变成城市AI的主流打法 。

这是一条被迫选择却又恰逢其时的发展道路。

首先,国产算力正从“无奈之选”变成战略支柱

华为昇腾、燧原、海光等国产芯片性能持续攀升,让越来越多城市坚定地将国产算力设施纳入重点产业投资计划。杭州、成都、西安纷纷提出打造 “国产智算中心”。

这背后是什么?是一场不见硝烟的 “算力争夺战 ”!

拥有强大国产算力的城市,就掌握了未来AI竞争的入场券。这些算力中心不仅带动芯片设计、服务器制造等上游产业,还吸引大量AI应用企业集聚,形成“算力-模型-应用 ”的完整产业链。

国产算力已经不再是简单的 “替代品 ”,而是城市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其次,模型定制化正从“可有可无”变成必不可少

过去,城市AI应用往往只是简单调用通用大模型。现在呢?随着国产大模型技术成熟和算力成本下降,“一城一模型 ”正成为新趋势。

上海的 “数字孪生城市大模型 ”、深圳的 “鹏城智算 ”,成都的“诸葛大模型”,都是为本地量身定制的AI大脑。

上海的模型通过数字化全市1.7万平方公里国土空间,构建了从地下到地上的完整 “虚拟上海”,实现了商业决策优化和城市资源管理的全面数字化。

深圳的模型采用“感、融、算、控 ”技术路线,建设4000P FLOPS算力规模的智算中心和覆盖六大领域的200余个数字孪生应用,打造了全面赋能市民和企业的智慧城市生态。

成都的模型基于四川特色产业与民生需求,覆盖文旅、民生等五大核心场景,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并支持AI交互,计划五年内助力千家企业完成AI转型升级。

这种定制化浪潮正催生一批“城市AI解决方案提供商 ”。智谱AI、百度、科大讯飞等大模型企业争相推出城市定制服务,与地方政府深度绑定。未来,每个城市都将拥有自己的 “AI分身 ”。

最关键的变化是生态协同,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

在这个新时代,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了。只有模型企业、算力企业、应用企业与政府四方联动,才能构建完整的地方AI生态系统。政府出政策和场景,算力企业建基础设施,模型企业提供核心技术,应用企业负责落地。

政府出政策和场景,算力企业建基础设施,模型企业提供核心技术,应用企业负责落地。 四方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地方AI产业腾飞。

未来城市AI竞争,拼的不再是单一技术,而是生态能力。 能够构建完整国产AI生态链的城市,必将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不仅是对美国封锁的有力回应,更是为全球城市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全新思路。

美国人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围堵战略,最终变成了中国AI创新的“催化剂 ” 。

联系电话:028-6525812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