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书,摇头晃脑,声音抑扬顿挫。

长大后再读书,却常常落得一声叹息。

正如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的:“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就拿白居易写的《卖炭翁》来解析,从文中可以看到唐朝时期的穷苦人,是如何谋生的。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忽然发现,自己的父亲也活成了卖炭翁。



01

我的父亲也做过买卖,但收入微薄。

在唐朝时的某一年冬天,一位老翁早早就走进山林,准备了很多的木头,然后在泥地上,挖了一个烧炭的坑洞。

熬了好几天,炭烧好了。但是老翁不急着去街上卖。他想,如果是下大雪,城里人需要炭火,木炭的价格就会高很多,也会更加畅销一些。

天空如预期的一样,飘起了雪花。老翁冻得瑟瑟发抖,心中却特别高兴。

他用牛车拉着木炭,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城里赶路。车轮陷入了雪坑,他就使劲推一把。

到了城里,情况和他想的不一样,大雪天,都没有几个人出门。

几个衙役,看到老翁,不由分说,把炭拉到宫里,“半匹红纱一丈绫”就当是货款了。

老翁忙活了好一段时间,还没有几两碎银。



我的父亲,从小生活在湘南的罗霄山脉的腹地,每天打开门就看到大山。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山里有木头,柴火,山茶树,野蘑菇,粽叶等。父亲在春夏就低头种地,秋冬农闲的时候,去山里做伐木工。

如果没有伐木的活,父亲就烧炭。坐等冬天的到来。

炭烧好了,质量特别好,但是父亲找不到销路。因此只能到集市,去找小贩。

小贩们借机会,使劲压价。父亲一咬牙,也只能卖,毕竟炭不能砸在自己的手里。

卖掉木炭之后,父亲算一笔账,把工钱平摊到每天,就是一两元,甚至更少。

父亲也去山里采摘粽叶,野蘑菇等,还是愁销路,只能找小贩,如何变现。

有一次,父亲带着粽叶,到县城去,以为可以价格高一点。但因为路途遥远,到县城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

父亲对城里的摆摊地点不熟悉,就满大街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摊位,却被告知“那是别人的定点摊位”。一晃到傍晚,都没有卖掉粽叶。

眼看天黑了,父亲要在城里住旅馆。这一天的收入,顶多是住旅馆的费用。

父亲也种菜,养猪,但都没有致富。顶多是赚了一点点生活费。

当父亲六十多岁的时候,脊背都拱起来了,头发白了,牙齿都掉了好几颗。但是父亲却没有存款,还要靠种地、养鸡鸭,维持生计。



02

穷人致富,要从打破三限制。

也许很多人都埋怨,为什么唐朝的城里,有衙役,还有宫市?为什么他们要抢走底层人的东西?

到今天,也有人抱怨,为什么城里不让摆摊?为什么农村人的东西,到城里去卖,都赚不到什么钱?

其实,我们不能只是抱怨,更应该看到现实情况,看到穷人到底被什么限制了发展。

卖炭翁、我的父亲,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只懂得埋头苦干,不懂得做买卖。

在我的老家,有这样一句土话:“不管你种什么,都没有二道贩子赚得多。”

农人把自己种的东西,从山里招来的东西,卖给小贩。小贩批发给城里的大市场。小贩的收入,比农人的收入,多很多。

为什么使劲干活的收入低,中间商轻松就赚大钱呢?为什么会出现赚钱不费力,费力不值钱的现象呢?找到问题的根本,就是致富的方法。

第一,致富,要打破信息的限制,不要不懂得查找信息资源。

按照常理,下大雪了,大家都要买炭。

而事实不是这样的,下雪了,大家会待在家,取暖。买炭的事情,在下雪之前,就已经安排妥当了。并没有几个人,会“临时抱佛脚”。

如果一个人有精准的信息,那么就可以找到精准的顾客,在精准的时间送货。

现在,我们有手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找信息,也发送信息。

在没有手机的时代,我们可以去做市场调查,写信等。

信息通畅了,就少了很多的无用功,也提升了买卖的收入。

第二,致富,要打破知识的限制,不要长期用低层次的劳动换取收入。

烧炭、卖炭是体力活,很辛苦。

同样,种地,养鸡鸭,伐木等,都是体力活。干得很累,起早贪黑,但是收入很少。

正如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不降低劳动强度,这赚钱是很难的。如果用上了机械,那就事半功倍了。

把努力干体力活的功夫,用在读书上,学技能上,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比蛮干要好一百倍。

第三,致富,要打破地点的限制,不要在穷山恶水里定居。

作为70后,应该亲身体会到了“家贫走四方”的好处。

很多人离开老家,去外地打工,收入比父辈多很多。

为什么要在穷山恶水的地方死磕呢?到信息发达,交通好,有工厂,有职业的地方去,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很多年轻人到城里定居,不仅自己生活好了,孩子也有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从而几代人都富有。



02

穷人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改变”。

任何时代,都有穷人,富人。他们的根本区别,就是认知、赚钱方法、居住地点不同。

我的父亲,延续了卖炭翁的做法,勤劳一生,但是没有办法致富。也许你的父亲,也是如此。

作为子孙,以父辈为参考,汲取经验教训,积极求变,肯定会好很多。

从古至今,穷则思变,变则通达。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