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前往邻近的公园游玩。彼时,玉兰花、李花、樱花与海棠正烂漫盛开,置身其间,我恍然惊觉,自己似乎已太久未曾这般亲近自然了。
夜晚,我翻看着相册里的照片,一时兴起,便想发个朋友圈。
精挑细选了半个多小时,才剪辑出一个两分钟的小视频。满心欢喜地发布后,便满心期待着朋友们的点赞。
从晚上 9 点到 12 点临睡前,我数次翻看手机,时而欣喜地回复朋友的评论,可大多时候,望着那寥寥无几的点赞数,心里直犯嘀咕:怎么才这么几个赞呢?
就在准备入睡时,儿子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妈妈,别看手机啦,该睡觉咯。”
我瞬间如梦初醒,不禁自问:今日,我怎么就被朋友圈 “定住” 了呢?
杨绛先生曾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可我们为何总是下意识地活给别人看呢?
如今,我们每日耗费大量时间经营生活表象,吃饭前先拍照,出游忙着打卡,穿上新衣服就要发自拍。
这感觉就像在朋友圈这个舞台上表演,发出去的日常片段,皆是经过灯光、角度等多番筛选后才得以 “登台”,然后等待台下 “观众” 的评头论足。
被点赞时,仿佛得到了莫大认可,内心激动不已,沾沾自喜;
若无人问津,便会怀疑他人 “不识货”,旋即删掉动态。
我不止一次向老公吐槽过那些在景区里一直举着手机的人,他们看任何景色都要透过那小小的四方屏幕。
难道在朋友圈里,这些拍下来的景色,真的比自己身处其中时的切身体会更有意义吗?
即时通达的互联网,彻底改变了现代人的沟通交流方式。
表面上看,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可实际上,不过是每日在朋友圈维持着 “点赞之交” 罢了。
那些点赞的好友中,又有几个能在夜晚与之打电话畅聊通宵呢?
我们发在朋友圈的内容,可能会被审视、被嫉妒,甚至被批判,却唯独鲜少能收获真心的祝福。
终非玲珑身段能悦众心,独守半卷诗书可伴清欢。
与其纠结如何把照片 P 得更好看,不如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每日花费大量时间经营网上光鲜亮丽的自我形象,不如先着力提升自身内涵。
女人终究应活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非仅在朋友圈里展现柳眉红唇。
总之,我决定往后少发朋友圈,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和老公,用心经营好我们一家三口的小日子,毕竟,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