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2025年3月19日10版报道

3月10日上午,武陵山腹地中苗族聚居的凤凰县吉信法庭内,一场带着泥土气息的“凤凰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座谈会暨法庭工作会议”正在进行。湘西州中院、凤凰县委、县人大、县法院、吉信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与省人大代表、基层法庭庭长齐聚一堂,共绘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凤凰图景。


吉信法庭

如何让“枫桥经验”在苗岭深处生根?如何以司法之力撬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如何让“矛盾不上交”从理念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安全感?凤凰县法院运用“枫桥经验”,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上,作出了积极并卓有成效的探索。

实地探访:法庭里的“枫桥密码”


与会人员实地参观吉信法庭

会前,与会者共同走进吉信法庭,一部《苗岭追“枫”者》纪实片揭开了这场探索的序幕。镜头里,法官背着国徽翻山越岭开展“巡回审判”,苗汉双语调解员用乡音化解婚姻家事纠纷,网格员在田间地头排查矛盾隐患……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枫桥经验”在凤凰的生动注脚。

“我们法庭辖区70%是苗族群众,去年通过‘火塘调解会’化解了73起纠纷,苗语调解成功率达91%。”吉信法庭庭长彭路遥指着墙上挂满的锦旗介绍。凤凰县人大监察和司法委主任委员欧炳权触摸着锦旗上“法润苗乡”的绣字感慨:“把法庭搬到火塘边,这才是群众需要的司法温度。”

圆桌论道: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凤凰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向美蓉以该院的“12345”解纷工作法勾勒治理脉络:即坚持党建引领一个导向;打造“汉语苗语双语相通、法律民俗两规相容”两个品牌;突出“高价彩礼、婚姻纠纷、邻里纠纷”三类重点案件;夯实“‘两所’+法庭、村(社区)+法庭、民政妇联+法庭、代表委员+法庭”四个调解平台;联合“司法员、村主干、网格员、法律明白人、苗族乡贤能人”五种人,因地制宜打造苗族地区基层治理新“枫”景。


入户调解纠纷

随后,5位法庭庭长接力讲述“枫桥故事”——吉信法庭如何运用“入户调解”在村寨院坝里上好法治宣传课,山江法庭如何用苗语苗歌化解家族矛盾,阿拉法庭如何运用“线上解纷小程序”让外出务工者“指尖解纷”……凤凰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张辉提议:“法庭要把这些‘土办法’加‘新科技’的经验多到基层推广,同时要联合更多基层解纷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接地气的司法服务。”

锚定坐标:三位一体的治理方程式


省人大代表隆琴在“隆琴诉前联调工作室”内调解纠纷

凤凰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吉信镇党委书记吴章游用三个比喻定调方向:“党建引领是‘导航仪’,要把党的领导作为贯穿基层社会治理的主线;前端预防是‘稳压器’,要抓早抓小,筑牢纠纷化解第一道防线;服务落地是‘试金石’,‘最后一公里’要走成‘最暖一公里’。”他特别提到吉信法庭联合省人大代表成立的“隆琴诉前联调工作室”,这座架设在法庭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苗族同胞在熟悉的乡音乡情中更能感受到法治温度。

湘西州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邱贤周带来三组关键词:用“如我在诉”打磨司法为民的精度,以“数字赋能”提升多元解纷的效度,靠“协同共治”拓展治理覆盖的广度。他殷切嘱托:“伟大的事业都是人干出来的,每一名基层工作者都要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争做有思想、有干劲、有能力的“枫桥经验”实践者。”

向新而行:法治春风吹拂苗岭


法官前往苗寨开展巡回审判的路上

会议结束时,吉信法庭院坝里的树木正吐新芽。这座苗岭上的老法庭,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走出特色治理之路,如今成为了凤凰县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地标”。2025年1月26日,吉信法庭获评全省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这不是终点,而是凤凰县法院深化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起点。现在,该院正通过构建“1+N”创建矩阵,以吉信为圆心,辐射山江、阿拉等人民法庭。

“当法官的脚步丈量过每一条苗岭山道,‘枫桥经验’就真正长成了守护安宁的参天大树。”省人大代表、苗岭乡贤隆琴的感慨,道出了这片土地上的法治嬗变。

站在新的起点,凤凰县法院正以“再出发”的姿态,让法治的根系在武陵山脉深处扎得更深,让公平正义的绿荫庇护更多苗乡儿女。

来源:湖南日报 凤凰县人民法院

作者:吴先丽 李孟河 编辑:以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