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新媒体研修班圆满落幕:广西多元魅力架起国际传播新桥梁
——共探AI赋能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南宁,2025年3月23日(香港华人台报道)3月16日至22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与广西中华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2025海外华文新媒体高级人才研修班”在南宁成功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波兰、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泰国、柬埔寨、老挝、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位华文新媒体从业者齐聚一堂,通过“理论+实践”深度结合的模式,探寻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沉浸式体验广西民族文化与开放发展的双重魅力,并在研讨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跨越山海:从医学创新到侨批记忆,解码壮乡发展密码
本次研修班以“课堂授课+实地参访”为主线。在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员们围绕“海外华文媒体的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驱动的内容革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等议题进行了全面学习与研讨。随后,学员们赴防城港市、东兴市进行现场教学。
在防城港国际医学试验区赋能中心,学员们深入了解了广西在跨境医疗合作中的前沿探索;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物流园区则展示了广西作为中国—东盟枢纽的经贸活力。文化线路上,京族博物馆的独弦琴艺术表演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陈,让学员感受到“民族之乡”的非遗底蕴;“北港故里”历史文化中心通过沉浸式场景,重现了古代港口贸易的繁华与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脉络。
参访东兴侨批馆时,泛黄的华侨家书与汇款凭证,记录了跨越百年的家国情怀。学员们在交流中表示:“这些‘侨批’不仅是历史档案,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见证。”而在中越友谊公园纪念碑前,学员们对中越文化交融的实践赞叹不已:“边疆地区的开放姿态与民族团结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独特视角。”
AI与人文的辩证:技术赋能助力文化认同
研修班专题研讨中,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国际传播成为焦点。学员们普遍认为,AI技术可大幅提升内容生产与分发的效率,但“人文价值与民族认同才是传播的灵魂”。有学员表示:“广西的乡村振兴、边境贸易等实践,若结合AI数据可视化,能更生动触达海外受众,但情感共鸣仍需扎根文化厚度与共同体意识。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仕勇教授在研讨中强调:“在技术浪潮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际传播的核心使命。广西的多元民族叙事,如京族独弦琴、壮乡民俗,不仅是文化瑰宝,更是打破隔阂、凝聚共识的桥梁。”这一观点引发学员共鸣——“京族传统与现代经济的交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与凝聚力,颠覆了外界对边疆地区的刻板印象。”
学员反响:以“媒”为桥,共筑民族认同
结业仪式上,学员们一致表示,此次研修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提升了跨文化叙事能力。有学员对侨批馆的“家书叙事”印象深刻:“个体记忆能引发海外华人情感共振,而共同的历史记忆正是铸牢民族认同的根基。”还有几位资深记者学员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心愿:“未来将利用短视频、交互式图文等新媒体形式,在继续传递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核的同时,向全球呈现既有古老非遗、又有创新活力的真实广西”。
广西侨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外华文媒体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广西将持续搭建平台,支持华媒人才提升专业素养,通过讲好民族交融、边疆发展的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望:从“文化认同”到“命运共同体”
此次研修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文化认同的深化之旅。正如学员所言:“广西如同一幅绚丽画卷,每次探索都充满惊喜——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有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随着华文新媒体人将镜头对准这片土地,广西的“瑰宝”故事正通过数字纽带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报道:曹勇
编审: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