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四大传统祭祀的日子,在民间深被重视。一到这一天,人们最为隆重的就是到去世的亲人坟前上坟祭祀了。
在北方,一般都是去公墓陵园,开车去到陵园停车场,然后走到亲人坟前,人们拿着鲜花,一些需要烧的纸和一些简单的祭品,比如说水果,酒水烟等等。要说麻烦,那就是去往陵园的路上堵车和到了陵园停车场时候停车难。
而在广西,或者说在岭南F3(广西、广东、海南),清明节上坟可是不亚于一场历险。每到清明节,这几天网络上有关岭南F3祭祖的活动视频简直霸屏般存在,归结起来,就是“硬核”。从谓“踏遍青山寻祖脉,寻祖祭祖有多拼”,到祭品的丰富奇葩,与时俱进又别出心裁,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简单点来说,清明节祭祀,对于外地来说,是一场踏青活动中的环节;而在广西,则是一场心灵泽达的历程。
在本地,一般把上坟称之为“拜山”,或者说“拜太公”,而会把这场祭祀活动(仪式),称之为“太公在哪里”,或者“揾太公”(找太公的意思)。
为什么会用“揾”和“在哪里”来形容?
其实,这也跟岭南地区山多有关。广西以前也是实行土葬形式的。古人下葬,讲究一个“风水”,这些山就给了一个很好的“道场”。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可是,偏偏岭南属于雨量充沛的之地,在山间野外,地形复杂,也给了杂草疯长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于是,坟墓就被杂草灌木所覆盖了。
这样的话找起来可不就是复杂了。
所以,人们对于下葬地的定位或者记忆,基本都是有参照物的,比如“这里有一棵树”,“旁边有一块大石头”等等,每年都是以参照物来找亲人的坟墓。网上的那些硬核“揾太公”在外地人看来有些难以理解,可是对于岭南F3来说,这也是正常的一个过程和行为。
而在桂平,相对来说好点,桂平城区人们长时间以来,都是把西山水库尾作为葬山之地。这也是桂平古代至今公认的“风水宝地”,聚财聚气不说,还风景秀丽。
唯一的难,就是别看年年来拜山都清理杂草,可是经过一年的雨淋日晒,平时又少有人至,于是无人打扰的山岗中,荒木野草肆意漫长,都是长得很快很茂的。于是虽然没有传说中“太公在哪里”那么硬核,但也给“揾太公”增加了一些难度。
而在下辖的各乡镇,清明“揾太公”就有些类似于网络上那些硬核场面了。这些也都是跟桂平的地形地貌有关,不过,总体来说,心诚则达。这也是很好一种文化传承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代人的过世,人们的“落广东”谋生等,桂平有关清明节的习俗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未来会如何,只能交由时间来检验了。
桂平人的祭祀品中,香烛鞭炮和纸,这些都是必备的,烤猪,白切鸡也常见,而五色糯米饭就显得特别了。鸡,肉,水果都可以不吃,但是,少了五色糯米饭的拜山,多少会缺乏点力气和少了感觉。
桂平的五色糯米饭,通常是用奥蓝草(音译),红蓝草,密蒙花,黄桅子,桔红,紫蕃藤、黄花饭叶等等来进行浸染,煮出来后的糯米饭也就呈现出黑,紫,红,蓝,黄,之类的颜色,看着赏心悦目,吃起来带这淡淡或者浓郁的草本香味,让人在吃后可以一扫“揾太公”过程的疲劳和艰辛感受。
就比如威记,离家已久,对于清明节拜山的种种艰辛都已经淡化,唯一能记住的就是来自五色糯米饭的那一份清香和厚实的口感了。
清明节到来,去“揾太公”的准备工作做好了没?记得煮上糯米饭哦!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