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民国建立。1912年的第一天,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也就是说,孙中山引进了西洋的历法,改变了传统的正朔,将公历作为标准纪年,把公元1912年的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继续推行新历,他发布公告说:“应自壬子年正月初一日起,所有内外文武官行用公文,一律改用阳历,署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八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日字样。”

于是,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执法、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另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继续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也是在这个时候,咱今天所使用的“春节”这个名称得到了确立。



为什么要叫春节呢?首先,原来的名称用不了了。在以前,春节被称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代表着一年的开端,但是,现在民国官方改用西洋历法了,一年的开端是新历的1月1日了,那元旦自然也就挪到了这一天。所以,如果传统的正月初一这个节日还要保留,那就得再找个新名字。

其次,正月初一这个日期,对应的季节刚好就是春季,所以,就不妨叫做春节吧!有春节,自然还有夏节、秋节、冬节,1914年,在袁世凯批准的呈文里,就把传统的历法中的元旦定为了春节,除此之外,还有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民国初年,民国政府大力推行新历法,并且一度想把传统的节日都改到新历所对应的时间点去庆祝。但在民间,大家过春节的热情挡也挡不住,对新的元旦的兴趣反而没那么高。于是,后来民国政府也就放弃了这种想要用新历完全取代旧历的想法了。

总的来讲,民国时期,虽然曾一度出现新历要完全取代传统历法的迹象,但最终,传统新年还是以“春节”之名被保留了下来,民间庆祝春节的热情丝毫未减,各种民俗活动也基本上都得以延续。唯一较大的变化,是伴随着封建帝制的终结,延续千年的朝会制度也一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