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中国人的岁时观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逐渐摆脱了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依从自然月令的时间习惯逐渐改变,岁时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
在秦代,新年的时间还不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正月初一,而是夏历的十月初一。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新年的时间才被调整为正月初一,并且得到此后历代的沿用。这样一来,新年跟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岁首新年也就跟新春一块庆贺了。因为岁首是正月初一,所以这一日子在当时被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作为岁首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对朝廷来说,这是一个展示和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对于民众来讲,这是一个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
在汉代,正月旦是皇家的重要庆祝日。这天,朝廷会举行大规模的朝会,所谓“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这一天的清早,皇帝会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同时,百官也会得到新年宴饮的赠赐,“这时礼乐齐鸣、百戏腾跃、鱼龙曼延,一片欢乐景象”。帝王的正旦朝会,是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的。首先,这是对君臣关系的确认,臣下向皇帝叩拜上寿,皇帝赐臣下茶酒,以此显示皇恩浩荡;其次,朝会往往场面宏大、壮观,这也显示了国家的太平,彰显了国威。
在隋唐以前,君臣之间的关系相对平和,因此,新年的朝会往往也有些君臣同庆的节日情趣。比如说,在儒家经学盛行的东汉,当时的社会时尚是讲经论学,所以在正旦朝会之后,会有一个有趣的小节目,即辩论经术。《后汉书·戴凭传》当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儿,话说汉光武帝刘秀在接受朝贺之后,让臣下现场进行一场“经学辩论赛”,辩赢了的人,可以拿下对方辩友的坐席,结果,侍中戴凭以其深厚的经学功力连夺五十余席,当时京城还传起了这么一句话,叫“解经不穷戴侍中”。
不过,到了宋代以后,随着君权的强化,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没有那么松弛了,朝会会更多地体现森严的等级秩序,臣子要反复叩拜,并效忠性地欢呼万岁。走完流程之后,大臣们就都急急忙忙地各回各家,过自己的年去了。
而在民间,过年是一个历时一个月的节日过程,人们会特别重视除夕、新年和元宵这三个时间点。关于民间过年的种种细节,咱等会谈到民俗的时候再展开来聊。
跟朝廷里的朝会所对应的,是民间家庭与社会的贺岁礼仪。人们不仅会跟自己的家人过节,会祭祀祖先,还会出门拜年,书中评价说:“热烈祥和的贺岁礼仪,不仅稳固了家庭伦理关系,增进了家人的亲情,同时也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得到调整与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