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人生是一次旅行

为我们的一生做周详的准备,不管是哪种准备,都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愚蠢行为。这种准备,首先假定我们会长寿,我们可能活到人类最长天年一一有多少人能活那么长久!即使能活那么久,对于所完成的计划而言,也太短了。因为要实现那么多的计划,需要的时间比我们在开始时所想到的要更多。而且沿途会有许多事故和障碍。

在人世中,究竟有多少人能达到目标?最后,纵使目标达到了,我们思考时间对我们的影响,不管是我们的工作能力,还是享受的能力,不可能一辈子都一样。因此,我们全力以赴希望获得的东西,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发现已经不适合我们。

为某一伟业做准备所逝去的岁月,无意中剥夺了我们去贯彻它的力量。一个人不畏艰难和危险所累积的财富,自己却常常无法享用,勤劳所得只能留给他人;或者是,他多年努力奋斗所获取的职位,却没有能力担任。对他而言,幸福来得太晚,从另一方面说,他自己抵达得太晚,无缘享受幸福。



人生好比一次旅行,沿途所见景色跟开始的时候不同,当我们走近些,它又有变化。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一一对我们的愿望而言,更是如此。

我们时常找到些别的东西,一些甚至比我们所寻求的更好的东西。我们所要寻找的东西,往往不在我们着手寻找的那一途径上,而在另一条小路上。我们没有找到期望的欢乐与喜悦,我们获得的是经验、世故、知识——一种真正而永恒的幸福,而不是短暂的、只在幻想之中才有的。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的,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待它,所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

我们竭尽力量唯一所能做到的事,就是尽力发挥我们个人的品质,让我们从事的事业,能够用上我们的才智,在能力范围内,极力避免其他的纷扰。因此,我们就得选择最适合我们发展的职位、行业和生活方式。

02.

快乐不过是梦

忧伤却是现实的

拿我们所经历的欣喜或欢乐,去衡量一生的快乐与否,显然是采用了错误的标准。因为欢乐毕竟是负面的。认为欢乐会产生快乐是一个错觉,是受到羡慕心的偏爱所致,最后难免会遭受惩罚。

痛苦给人的感觉是不折不扣的,快乐的真正标准就是没有痛苦。如果我们没有遭受痛苦,而且又不觉得生活枯燥,世上快乐的必要条件都已经达到了,其他一切都是虚妄的。

我们绝不应该用痛苦的代价去换取欢乐,即使只是局限于招致痛苦的风险,也不应该去冒犯。要是那么做,就是以正面的真实去换取负面的虚幻。但为了避免痛苦而牺牲欢乐,却是有利可图的。至于痛苦是跟随在欢乐之后,还是在欢乐之前来到,都是无关紧要的。



企图转变当前的苦难的情景,使之成为欢乐的园地,致力于争取欣喜和欢乐,而忽视最大可能地免于痛苦一一可是多少人都这么做一一完全是违反天理。

伏尔泰说:“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事实上他的话十分可信。一个人想要评估自己的一生是否快乐,一定要一一记下他所逃过的各种劫数,而不管他曾享受的欢乐。因为“幸福获致术”的起始,就是首先承认它的名称本身就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生活幸福”就是指“生活不那么不幸福”——即度过一段可以容忍的生活。

毫无疑问,我们之所以获得生命,不是去享受此生,而是克服此生的困难一一走完人生的路。到年老时,想到毕生的任务已经功德圆满,不能不感到莫大的安慰。最快乐的命运,不是去体验到最怡人的欣喜或是最大的欢乐,而是把生命带到终点,未遭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03.

自我与外在

我们要小心,不要把人生的幸福建筑在过于宽泛的基础之上,不能要求拥有许多条件以保持快乐。快乐要是建筑在宽泛的基础上,最容易受到破坏,遭遇到不幸的机会也因而增加一一不幸的事故总是随时发生的。

在所有其他的事情上,基础愈广阔,安全性就愈大。“快乐”的建构所依据的蓝图,与前面所述的情况恰恰相反。所以,把你的要求降到最低限度,是避免极端不幸的最可靠的途径。



个人幸福的主要因素,包括我们自下而上的整个模式,都取决于我们内在的品质,也就是在于我们是如何构成的。这是明显的事实。毫无疑问,人的心灵对于自己的感性、欲望和思想所获得的总效果是否觉得满足,跟他的本质具有直接关系,外界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的影响罢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外在事件或环境,对任何两个人的影响都不同;甚至在完全相似的环境中,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天地。

一个人所能直接领悟的,只是他自己的观念、感情和愿望,外在世界对他的影响,只能促使他产生那些观念、感情和愿望。

04.

两种不幸

只有在某个时间一定会到来的不幸,才有资格扰乱我们。符合这个条件的不幸很少。不幸大体有两种:一种只是可能的,大不了是极其可能的;另一种是不可避免的。纵使一定会发生的不幸,什么时候会发生并不确定。整日都为这两类不幸做防备的人,没有片刻会是安宁的。

有的不幸是否会发生根本就不确定,有的不幸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所以,如果我们不想由于恐惧不幸而失去人生的所有快乐,我们就应该把前类不幸看作永远不会发生,把后类不幸看作不会立刻发生。

不幸的事件如果已经发生,无法改变,我们就不应该再认为事情可能会演变为其他的情况,更不应该的是,认为当初如何就可以避免这件事。因为这种想法会增加自己的苦恼,使事情无法忍受,让自己成为自讨苦吃的人。



我们最好以大卫王为榜样。当他的儿子躺在病床上时,他不断地向耶和华百般苦苦哀求,希望他会康复。但儿子一断气,他就动一下指头,不再记挂这件事。

如果不能轻松做到这一点,你就需要躲藏在命运之神的庇护所,接受一项伟大的真理: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结果,是无可避免的。

05.

与自己相处

社会的存在有其必要条件,就是所有的社会都必然要求其成员互相兼容克制。这就是说,社会愈大,该社会的性质就愈为乏味。人只有在单独的时候才显露本色;如果他不喜欢独处,他就不会喜爱自由。因为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拥有真正的自由。

人在社会中一定需要克制自己,时时刻刻都要如此。一个人的个性愈为独特,他就愈难忍受与其他人交往所需做出的牺牲。我们或是欢迎孤独,或是容忍和躲避孤独,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的大小一一例如怎样看待独处时的自怜感,各人所受痛苦的全部重负如何。大智者喜欢把个人的价值估大。总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如果某个人在大自然的簿籍中名列前茅,他自然而然、无可避免地会觉得孤独。如果环境不妨碍他的这种孤独感,对他将是有利的。因为如果他需要跟异类人士多做交往,那些人将会对他构成扰乱性的影响,不利于他的内心平静。他们真的会剥夺掉他的个性,而不会对他的损失给予任何补偿。

06.

要么独处,要么庸俗

塞尼加说:“愚蠢就是负累。”实在是至理名言,可以跟《圣经・德训篇》的一句话加以比较:“愚人的生命远逊于死亡。”一般来说,有人喜欢结交朋友,就因为他智慧低下,个性随俗。我们在这世界的选择,很难超出独处和庸俗、随波逐流的两端。

明智的人好像是独奏一件乐器的音乐家,他没有其他人帮助而举行演奏会。这样的人,自身就构成了一个小世界。他心智专一,独立奏出的音乐,具有各种乐器共同演奏的效果。像钢琴一样,他在乐队中没有地位:他是一位独奏者,也许由他个人担任演出;或是,如果是跟其他乐器在一起,只能担任主奏;要不然,他是合唱中的主唱。

有些不喜欢交际的人,也许能从这个比喻中得到好处,从而定出一条常规:我们所交往的人要是缺乏高素质,可以从增加数量上做某些补偿。如果对方聪慧,有一个人做伴就足够了;但如果你所交往的尽是普通人,不妨多认识几位,因为让他们一起合作一一根据演奏俄国管号的类推,就能产生一些好处。愿上天给你耐心,让你完成任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