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真实事件与官方通报撰写,部分细节来自游客目击记录)
影视剧中关于雪崩的画面,主角都是傻傻地站在原地拍照留念发圈的,我还以为是为了艺术加工呢,万万没想到,这居然是真实的!
人遇到雪崩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逃跑,而是拍照......
雪山惊魂:4千米外的雪浪30秒“贴脸”!
2月20日下午14时许,云南迪庆州德钦县雨崩景区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打破了徒步者的宁静。游客张先生刚结束冰湖徒步返回大本营,耳边突然传来“雷声般的巨响”。
他起初以为是高原天气突变,直到当地民宿老板冲出门口大喊:“是雪崩!”
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远处山巅的积雪如白色巨浪倾泻而下,气浪裹挟雪雾瞬间吞没山谷。前一秒还在栈道上拍照的游客,下一秒就被雪雾笼罩。据测算,这场雪崩从4公里外的山顶发起,仅用30秒便冲到游客面前——速度堪比高速列车。
有游客事后回忆:“雪崩像一堵墙压过来,根本来不及思考,只能本能地逃向木屋。”
手机比命重要?
与影视剧情节高度相似的是,部分游客的第一反应并非逃生,而是举起手机拍摄。视频中可见,有人在雪雾逼近时仍举着手机录制,
甚至有人高喊:“快发抖音!”
直到冲锋衣小哥的嘶吼划破混乱——“别拍了!快跑!”——人群才惊叫着躲进木屋避险。
网友们也是彻底明白过来了:
“终于理解灾难片里总有人不逃命的设定了”
“雪崩不是雪糕,冰块砸身上会死人的!”
“在抖音,你甚至能看到人类硬刚雪崩”
事实上,尽管本次雪崩未造成伤亡,但专家指出:雪崩气浪时速可达300公里,卷起的冰块、碎石足以致命。
面对舆论关注,德钦梅里雪山国家公园21日紧急回应:
1. 事发区域性质:雪崩发生于雨崩冰湖一带,属未开发区域,景区已设置标识牌、广播循环警示;
2. 安全措施:游客进入前需签署风险告知协议,且有劝导员值守;
3. 自然规律:11月至次年3月为雪崩高发期,晴天升温加速积雪融化更易引发灾害。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冰湖路线被列为“未开发区”,但景区公众号曾推荐过相关徒步行程。这种矛盾提示,似乎有点说不过呢......
这群人的侥幸心理从何而来?
心理学专家分析,游客的“淡定”反应源于三重认知偏差:
距离误判:雪山视觉压迫感弱,4公里看似安全距离,实则雪崩30秒即可覆盖;
经验误导:此前多次小型雪崩未酿事故,形成“狼来了”效应;
社交异化:短视频时代,记录灾难成为部分人获取流量的“刚需”。
说白了,大家都喜欢活在网上了。[捂脸]
血的教训?不,这次是运气!
尽管本次事件“零伤亡”,但绝非可复制的模板:
- 2023年1月,贡嘎雪山雪崩致2名游客重伤;
- 2024年12月,西藏林芝雪崩造成5人遇难。
所以,大伙还是得注意安全啊!
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会为你的朋友圈点赞。
当自然之力撕去温情面纱,人类引以为傲的理性往往败给片刻的猎奇心。下次遇见警示牌时,不妨想想:你押上性命的,真的只是一条短视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