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张慧,今年34岁,本科毕业,在小城市的一家国企上班,已经结婚七年,和丈夫育有一个五岁的儿子。
丈夫陈伟比我大两岁,从事建筑行业,常年出差,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基本由我操持。
我的父母生活在一个小县城,父亲张国安,母亲刘秀兰,两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村人,早年靠做小生意供我和弟弟上学。
弟弟张磊比我小五岁,初中没念完就跟着父亲做生意,如今在县城开了一家电动车修理铺,娶妻生子,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从小到大,我和父母的关系一直不算亲近。父亲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从我懂事起,就明白自己和弟弟的待遇天差地别。
小学时,弟弟的课外书、玩具、零食应有尽有,而我只能捡他用剩下的东西;上了高中,父亲对我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早晚是要嫁人的。”
但母亲坚持让我考大学,最终我拿到了本科文凭。可即便如此,父亲依旧认为,我的成就只是“运气好”,并不值得骄傲。
结婚后,我和父母的联系越来越少,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去看看。他们对我的丈夫倒是没什么意见,但对我生的孩子有诸多不满——因为孩子随了丈夫的姓,而不是“张家”的姓氏。
这件事在我生孩子那年就闹过一次。父亲当时气得摔了茶杯,说我“没良心”,还放话说:“你弟弟才是张家真正的香火,家里的房产以后都归他。”
我没争辩,也不想争。我早就知道,父亲的心里,只有弟弟才是“张家的人”,我只是个“泼出去的水”。
原以为这件事早已过去,没想到,五年后,父亲又旧事重提,而且变本加厉。这一次,他的要求,是让我生二胎,而且必须随“张”姓。
这个要求,我自然是断然拒绝的。可是,父亲并不死心,他连续打了十通电话给我,语气越来越强硬,甚至在最后直接撂下一句话:“你要是不答应,这房子就归你堂弟了!”
我听着电话那头父亲的怒吼,心里五味杂陈。从小到大,我一直都知道自己在他心里的分量,可是,真的到了这一刻,还是感到彻骨的寒冷。
我听着电话那头父亲的怒吼,心里五味杂陈。从小到大,我一直都知道自己在他心里的分量,可是,真的到了这一刻,还是感到彻骨的寒冷。
“爸,房子是你的,你愿意给谁都行,我不在乎。”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稳,不想再争执下去。
“你不在乎?你当然不在乎!你嫁出去的人,家里的一砖一瓦都跟你没关系!”父亲的声音高了一个度,带着浓重的怒气,“可你别忘了,你小时候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家里给你的?现在你翅膀硬了,就不认家了?”
我苦笑了一下,心想,若真要算账,那我这辈子欠的,恐怕比不上弟弟欠的多。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省吃俭用供我们姐弟上学,但资源总是向着弟弟倾斜。
弟弟想吃肉,母亲就去邻居家借钱买;我想要一本课外书,父亲却说“浪费钱”。后来,我考上大学,母亲东拼西凑给我交了学费,父亲却冷着脸说:“读完了早嫁人,别想着家里再给你什么。”
可弟弟即使初中辍学,父亲还是拿出所有积蓄给他开店,甚至不惜借债。
我结婚时,彩礼钱父母一分没留,全数给了弟弟买房。母亲偷偷塞给我一些私房钱,却被父亲发现,骂了她整整一个下午。
母亲只是低着头,不敢反驳。那天晚上,她悄悄进我房间,拉着我的手说:“慧慧,妈对不起你,可是你要理解,你弟弟是家里的独子……”
那时候,我心里就已经明白,家里的一切,终究不会有我的份。
现在,父亲拿房子来威胁我,只是想逼我妥协,让我生下一个孩子,随他的姓。
他的算盘打得响:弟弟的生意不稳定,家里也没什么存款,而这套老房子,算是父亲唯一值钱的资产。
父亲一直觉得,我过得比弟弟好,至少我有稳定的工作,有房有车,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不应该争这点东西。
可我从来没想过要争。
“爸,如果你是为了房子的事,就不用再说了。”我深吸一口气,“这房子本来就是你们的,你们想怎么分,就怎么分,我不会有意见。”
“你当然不会有意见!你现在翅膀硬了,根本不把这个家放在眼里!”父亲怒不可遏,“可我告诉你,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个家还是张家的!你是张家的人,你儿子也是!你生二胎,必须随张姓!”
我心里一阵悲凉,原来在他眼里,我的价值,永远只是“张家”的一个生育工具罢了。
“爸,你要是还认我这个女儿,就别再提这件事了。”我忍住眼眶的酸涩,语气坚定,“孩子是我的,我有权决定他的姓氏。”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传来父亲的冷笑:“好啊,你真行!你别后悔!”
然后,电话被挂断了。
这件事后,我以为父亲会消停,没想到,他竟然直接把话放到亲戚群里,说我“不孝”,说我“忘本”,甚至还让舅舅、姑姑轮番打电话劝我,说什么“父母养你这么大,你不能这么冷血”“家里的财产再少,那也是你的根”“你弟弟的孩子小,房子给他是应该的”……
我一一应付,心里却越来越疲惫。
母亲后来偷偷给我打电话,语气小心翼翼的:“慧慧,你爸就是那个脾气,你别往心里去。”
“妈,我不生二胎,也不会让孩子改姓。”我疲惫地说,“如果你们非要这样,那以后就不要来找我了。”
电话那头,母亲沉默了很久,才低声道:“……我知道了。”
后来,父亲真的把房子过户给了堂弟——也就是我叔叔的儿子,一个从小到大跟我们家关系一般,但父亲一直觉得“比我更值得培养”的男孩。
所有亲戚都觉得我会闹,可我什么都没做。
父亲可能也没想到,我竟然真的无动于衷。他或许以为,房子是我唯一的软肋,只要用这个威胁,我就会低头。可是,他错了。
我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什么,又怎么会惋惜失去呢?
几年后,我带着孩子回了一趟老家,见到了母亲。她比以前更瘦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许多。父亲坐在客厅里,看到我时,脸色阴沉,但没有说话。
母亲见到孩子,眼里满是疼爱,拉着他坐下,给他剥橘子吃。孩子吃得开心,咧着嘴笑,一点也不认生。
我看着这一幕,心里有些难受。母亲是个温顺又忍让的人,一辈子都在为别人考虑,唯独没为自己考虑过。我知道,她其实是爱我的,只是她的爱,总是要让位于父亲和弟弟。
离开前,母亲偷偷塞给我一个红包,压低声音说:“慧慧,妈也没什么能给你的,这点钱你拿着,别让你爸知道。”
我握着那个红包,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回去的路上,孩子在后座睡着了,车窗外的风景一一倒退,像是过去的记忆被一点点拉远。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生病发烧,母亲背着我去镇上的诊所看病。那条路很远,母亲走得气喘吁吁,可是当医生开了药单,她翻遍了口袋,才发现钱不够。她急得满头大汗,最后还是求了医生,答应以后一定会还。
那时候,我觉得母亲很伟大,可是长大后,我才明白,她的伟大,是因为她别无选择。
这辈子,她活得太卑微了。
而我,不想再重复她的路。
这次回家后,父亲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我,母亲偶尔会发信息,问问孩子的情况,聊几句家常。她没有再劝我生二胎,也没有提父亲的事,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可我知道,不一样了。
我不再是小时候那个唯唯诺诺、害怕父亲发怒的小女孩。
我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要守护的,不是“张家”的姓氏,而是我孩子的未来,是我自己的人生。
至于那套房子,它本就不属于我,又何必在意?
人生最难得的,不是得到,而是看清之后,仍然能够坦然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