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藩王,留下了种种谜团,对于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很难判断。
今天就写写这个人,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朱棡,明朝第一任晋王,谥号恭,史称晋恭王。
1358年,朱棡出生。这时的朱元璋还在征战,而且局势根本不明朗,彼时的朱元璋当然想不到以后的朱氏家族会发展那么庞大。他们那时只是希望,在元末的混乱局势里,努力活下去。
关于朱棡的生母,参考正史来看,他的生母是马皇后,但是也有史料记载,说他的生母是李淑妃。
读历史,谜团很多,尤其是《明太祖实录》,经过三版修订,再加上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真正原版的《明太祖实录》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
我们姑且按照正史的记载来看吧。
朱棡在战乱中一步步长大。其实朱元璋还挺担心他的儿子们忘了本,还曾经在明朝建立前,大局已定之时,派太子朱标、次子朱樉回乡祭祖。
后来,朱元璋悬着的心,也是无奈了。
他的长子,朱标,英年早走,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这也打乱了朱元璋关于大明王朝继承人的规划,不得已的朱元璋,后来选了朱允炆。
其实从读的史书来看,朱元璋也担心朱允炆守不住皇位,但是朱元璋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可以选择的余地并不大。他的次子朱樉,实在是达不到朱元璋心中的继承人的标准。
朱樉死时,朱元璋都觉得是死有余辜,这样的人,朱元璋又怎么会选来当继承人?
再加上嫡长子继承制下,朱元璋如果跳过了朱樉,去选择其他人继承皇位,那争议也很大。
二
1368年,朱元璋选了个良辰吉日,建立大明。来自《明太祖实录》的记载。
“是用以今年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上帝皇祗,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简在帝心。”
洪武三年,即1370年,四月,朱元璋册封诸皇子为王。朱樉被册封为秦王,也就有了后来的秦藩,朱棡被册封为晋王,从此明朝有了晋藩,而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朱棣和这些皇子们的路不同,朱棣靖难起兵,当上了皇帝。
1370年四月的皇子册封,还有第五子朱橚被册封为吴王,第六子朱桢被册封为楚王,第七子朱槫被册封为齐王,第八子朱梓被册封为潭王,第九子朱杞被册封为赵王,第十子朱檀被册封鲁王,从孙朱守谦为册封为靖江王。
朱棡的封地是在太原。
就晋王府的建造,《明太祖实录》的洪武四年二月,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情。
晋王的属官上奏了三件事,首先是在太原古城建造晋王府,修筑城池的工程,请求让士兵和百姓共同参与,还有就是王府的鼓手的人选问题,如果从民间挑选年轻力壮的人担任,这样可能会造成动荡和扰民,应该在太原等地续报的汉军内挑选人员来充任。
再就是朔州、蔚州等州应该依照大同的先例,召集商人运送粮食来换取盐引,以此来充实粮饷。
朱元璋看到这份奏折后,他的回复是,修筑城池的工程,应该让百姓按照田地数量来计算,每顷田出一个劳力,再让太原、平阳、潞州等地的各卫所军士共同参与。至于挑选鼓手和以粮换盐的事情,朱元璋就直接同意了奏折里的申请。
这份奏折里,可以看出来,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晋王府的人,都希望在建造晋王府的同时,不要引起百姓的慌乱。
太原作为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晋王也要承担着守卫的工作,藩王戍边,拱卫京师。这是朱元璋精心策划。
朱元璋让他的儿子们戍边,是对他的儿子们寄予厚望。像朱棡和朱棣,就特别受器重,这两人多次被命令带兵出塞,朱元璋还特别下诏给朱棡和朱棣,军中事务只有重大的事情再上奏即可。
和众多武将相比,朱元璋更信任的是他的儿子。这也造成了后来的藩王势力壮大,朱允炆继位后,首要军事任务就是削藩,结果削藩失败,还丢了皇位,也真是造化弄人。
洪武六年,即1373年,朱元璋册封晋王左傅兼太原卫都指挥使谢成的女儿为晋王妃,朱棡成家了,这一年,朱棡16岁。
洪武九年,朱元璋命令太子朱标率领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人一起回凤阳,让他们瞻仰朱家祖宗开创基业之人,并且要祭祀那些为大明王朝立下功勋的大臣们。
这些事情上,能看出来,朱元璋对于他的儿子们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但是皇家的教育,也是一个难题。
朱元璋画像 图源:网络
《明太祖实录》对于朱棡的记载,虽然不太多,但是大多是一些正面的记载,形容朱棡聪慧明智、英勇敏锐,还记载了朱棡跟随宋濂学习知识,他还跟随别人学习书法,看起来挺好学的一个人。
对于朱棡的相貌形容,眉清目秀,容貌出众,而且提到朱棡目光顾盼之间,神态很有威严,而且朱棡足智多谋。
总之,看史料的记载,朱棡应该是个美男子,而且还挺上进。
《明史》的记载,提到他性格骄横,做了比较多的违法之事,最关键的一点,朱棡还被揭发有异谋。这触犯到了朱元璋的逆鳞,于是朱元璋要责罚朱棡,是太子朱标的搭救,让朱棡逃过了一劫。《明史》的这段记载,应该是参考了《奉天靖难记》。
这事之后,朱棡就老实了不少,以礼待人。
三
下面这段故事情节来自《奉天靖难记》。
晋王朱棡听说太子朱标失去了太祖的欢心,于是私下里有了觊觎储君之位的想法,还对别人说:“将来继承皇位,按次序就该轮到我了。”
他还僭越使用车驾、仪仗等器物,把它们藏在了五台山。
后来事情逐渐败露,就派人放火,连同藏东西的屋子一起烧掉了。
就这些记载,如果是真的,朱棡是真大胆,朱元璋还活着,他都敢说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他得多么大胆,外加多么愚蠢,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继续看《奉天靖难记》里的记载,事情败露后,朱棡的性格越发猜忌多疑,生活荒淫无度,丑恶的名声传到了外面。而且,朱棡又喜欢玩弄兵器,滥用武力,擅自杀人。
然后还提到,有一天朱棡闲着没事,他就用军队包围了一个村落,屠杀了二百多家无辜的百姓,行为极其残忍。
朱棡还常常养着恶犬,以看狗咬人取乐,如果狗不咬人,就把狗杀掉。很多小孩被恶犬咬伤咬死。
朱棡的下属们没有敢劝谏他的,谁要是劝谏他,就会被他杀了。
这几段文字,如果是真的,充分说明了朱棡残暴冷酷,作恶多端。
朱元璋听说朱棡的事后非常生气,把朱棡召来严厉斥责了一番。
朱元璋训斥朱棡后,朱棡见到太子,请求太子为他向朱元璋解释说情,太子说:“你做的那些事,父皇怎么会知道呢?这都是燕王告发的。”晋王相信了太子的话,从此和燕王之间渐渐产生了嫌隙。
这一段,又说明了,朱标把这告状的锅,扣在了朱棣的头上。
朱棣画像 图源:网络
《奉天靖难记》这本书里,朱棡和朱标走得很近,而朱棡和朱棣的关系不佳,所以也有人分析,朱棡是投靠了太子朱标,来节制朱棣。
《奉天靖难记》这本书里的一些记载,真假难辨。
如果朱棡真如《奉天靖难记》里记载无恶不作,在他死后,他的谥号怎么会是恭呢?
关于朱棣和朱棡的领兵打仗,《明史·成祖本纪》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这事上,朱棡成了朱棣的背景板。
洪武二十三年,朱棡和朱棣一起带领明军征讨乃儿不花。朱棡胆小畏惧,不敢进军,朱棣则日夜兼程快速赶到迤都山,大获全胜,凯旋而归。
不知道朱棡会不会有类似于“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明史·成祖本纪》的这段记载,其实也是参考了《奉天靖难记》,这段史料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很难讲。
洪武三十一年,即1398年,朱棡死,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朱棡是病死的。朱元璋给他的定的谥号是恭,朱棡死时41岁。
朱棡是一个怎样的人,诸位看客自行判断吧。
史料参考:
《明太祖实录》
《明史》
《奉天靖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