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近日,经过多年编纂和打磨修改,《方孝孺志》一书审定稿已经完成。



提起方孝儒,我眼前总是闪过悲凉震撼的血腥场面。方孝儒在世至秦的封建王朝,罪大恶极的犯人受到最严重的刑罚,就是“诛灭九族”。所谓九族,涵盖了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一旦被判定此罪,整个家族便如蝼蚁般被屠戮,无数无辜生命消逝,家庭支离破碎。而他无意中创造了一个历史:诛灭十族(在九族之外加上学生一族)。



明朝方孝孺,在“靖难之役”后,被卷入权力更迭的风暴中心。朱棣夺得皇位后,希望方孝孺这位名儒能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以正视听。然而,方孝孺却坚守着对建文帝的忠诚,拒绝为朱棣效力,甚至在朝堂上疾呼:“死即死耳,诏不可草!”他的这一坚持,最终触怒了朱棣,招致了“诛灭十族”的惨祸。据一些资料记载,方孝孺一案被牵连诛杀的人数达873人,还有说法称加上其学生等被牵连者超过1000人。

方孝孺的忠诚,不可谓不坚定,可从现代视角看,这种忠诚近乎愚忠。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正统,他不顾九族及学生的生死,以一己之念,让无数人陪葬。在他心中,或许只有对旧主的忠诚,却忘了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中的“仁”。“仁”,本应是爱人、惜命,可他的行为,让众多无辜的亲人和学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难道不是对“仁”的背离吗?

换言之,假设方孝儒在朱棣面前保全名节以死明志,哪会殃及无辜?如果他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放下愚忠任性,又何来十族冤魂?如果要追溯罪责,方孝儒要比朱棣有过之而无不及。愚忠乎?任性乎?鲁莽乎?如果要我评价方孝儒,可用11字概括:愚忠不仁,持小节而毁大义。

方孝孺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封建王朝的残酷刑罚,让人们在权力面前毫无尊严和保障;而愚忠的观念,又让人性在忠诚与亲情、生命之间陷入两难。他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与人性在其中的挣扎,时刻提醒着我们珍视当下的法治与自由。

(耿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