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最近刷到过这么一个新闻,那就是“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地区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在农村地区占地建房”。
这些政策的言外之意,主要还是保护农村人口的土地财产、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避免贫富差距的扩大、加剧。
实际上,事关咱们老百姓福祉的内容还有很多,让咱们触手可及、幸福生活的规定重点有5条,都是哪5条呢?咱们接着看下去。
高彩礼、耕地红线有了应对之策?
首先就是严格守住我国的土地红线,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地区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在农村地区占地建房。
实际上,这两个非常醒目的“不允许”禁令,背后正是一场事关土地制度、农民权益和乡村振兴的深度博弈。
既然是不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置农房、不许退休干部在农村占地建房,那就说明,这样的情况,在禁令提出之前是有的。
而这样的事件也暴露出了,一些非农群体利用身份优势和认知优势,侵占农村资源、侵犯农民权益的隐患。
因为很多城镇居民就算是去购置农房、宅基地,他们的目标要么是距离城市较近的农村,甚至有机会还能遇上拆迁再赚一笔;要么就是前往已经开发,或者是尚待开发的景区农村,而他们购置农房、宅基地的目的就是改造农家乐。
从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可知,2023年全国农村宅基地的闲置率超过了18%,这18%中有30%的闲置宅基地存在违法、违规的交易现象。
农村土地、农民权益从来都不是资本的法外之地,所以说国家的两个“不允许”禁令,既是为了保障农民基本的生活、生存权益,也是防止“非粮化”的蔓延。
要知道我国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如果因为某些群体的圈地占用,导致耕地“非粮化”,那将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
其次,便是拒绝高额彩礼,破除农村的旧婚俗困境。主要内容是,发挥妇联、共青团等机构的组织能力,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给予一定的关心、爱护,当然,还有加大对婚托、骗婚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整治人情攀比的现象等。
2024年全国的结婚登记数是610.6万对,相比2023年下降了157.4万对,也是创下了近些年来的最低值。
而要说它日渐下降的原因,生活成本高、房子、车子这样的必需品,以及高昂的彩礼等都可以包含在内。
目前,已经有地方通过国家的方法进行试验和实践,像安徽马鞍山就通过“12345”的工作模式,促成了120余对低彩礼新人的登记结婚;像河南省博爱县就规定农村彩礼不得超过3万元,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以此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好的日子是夫妻双方共同的经营,彩礼堆砌只会成为一个家庭,甚至是四个家庭的生活包袱。
农民的切身利益被保障
另外一个重中之重,也是之前好几次国家会议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并推动医卫人员和医疗卫生服务下沉、下乡。
对于那些连续参与医保缴纳,且当年零报销的农村居民,会通过提高第二年的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来给予一定的激励。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涉及到了重视对大龄农民工的就业扶持,提高对农民工工资的保障,依法、依规的治理各种欠薪和讨薪难的问题。
对在乡务农的群体也有保障,如落实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完善对农业种植者的补贴政策等。
总之,中央一号文件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7亿农村户籍人口,4.8亿农村常住人口和1.7亿农业劳动人口所关心的问题。
不论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金,还是农民工的就业扶持,都是涉及每一个农村人口生存、生活的问题。
所以说,坚定的践行着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所有政策内容,为咱们农民创造处更多财产性的收入,谋求到一定的社会福利,坚定的守护着18亿亩的耕地红线,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也是守护着国家的民生和粮食安全。
信源:《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国财经报》
《2025年中央一号文释放哪些信号?》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