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宣布,禁止退休干部返乡建房,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房,宅基地。但是呢,允许原村集体成员,因上学、服役、务工、婚姻等,把户口迁入城镇的人,经所在地村集体同意后,户口重新迁回农村,并享有宅基地、集体土地、集体收益以及征地补偿等村集体权益。
怎么看待这两条规定呢?队长给大家逐一解析。第一个是,禁止退休干部返乡建房。为什么要这么干?队长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明朝的时候,内阁首辅徐阶家里有24万亩土地,张居正家呢?也有八万亩土地。这些土地是怎么进入徐阶家里的?怎么进入张居正家的?无非离不开四个字:土地兼并。
很多退休干部,名义上退休了,但依然对地方势力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人民的名义》里,陈岩石一个电话,就能打到沙瑞金的手机上,随随便便一摇人,公安局长也得听他指挥。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如果允许退休干部返乡建房,那你很快就能看到,一栋栋大别墅,拔地而起,退休干部也一个个以“返乡”之名,过上了退休金几千上万的田园生活。那代价是什么呢?是农村的宅基地被挤占了。经过几代人发展下,那农民的孩子能分到的宅基地,就越来越小,被迫远走他乡。
任何一个村,土地资源都是有限的。退休干部占地越多,农民的占地就越小。这不是盘活农村资产,而是农村资源被侵占。
那为什么也不许城镇居民到农村买房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法律不允许。在农村,房地是一体化的。房子建在宅基地上的,而宅基地是不允许买卖的,那房子自然也不允许买卖。
二是,农村土地是村民最后的退路。一旦开放城镇居民下乡买房,就等于变相允许,城里的有钱人,下乡占地扩建,同样会挤压村民的生存空间。你想想,如果各行各业的有钱人,都下乡买地盖房,村民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吗?
为什么中国的街头没有出现大量的流浪汉?城市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呢?核心就在于,有农村作为退路。
对很多在外奋斗的年轻人而言,实在不想奋斗了,大不了回村。这个“大不了回村”,就是中国所有农民以及农民的孩子的,最后一条退路。只要有这条退路在,农民的孩子就不怕没饭吃,不怕没房住。
那为什么要允许四类人户口迁回农村呢?这四类人原本就是农村户籍,只是因为上学、务工、服役以及婚姻等,把户口迁出去了。他们从小在农村长大,跟村里的叔叔伯伯,也都很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孩子。有些人去外地上学,就把户口迁出去了。可毕业后呢?没有找到好工作,也无法在大城市里安居乐业,那他们能不能迁回?当然是可以的。因为回村里,就是他们最后的退路。务工、服役以及结婚等,也都是此类情况。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迁回户口的同时,也放弃了城镇户口所带来的红利。你是一个城里人,你不能返乡买房买地。但你原来就是村里的,你因为上学、服役、务工、结婚,把户口迁出去了。你再迁回来,你又变成村里人了。它就还是村里人,继续享受村民待遇。这里面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
核心就在于,退休干部、城镇居民,都是在享受城镇户口所拥有的红利的同时,还想返乡买地买房,占有农村资源,一边享受着退休干部,城镇居民数千,上万的退休金,一边还要去村里买地,盖别墅,过田园生活。这些人属于是,城镇、农村两手抓,两手都要。这肯定是不允许的。
因为中国实行的是城镇、农村双轨制,占了一头,就不能占另一头。你农村来的,再回农村去,不会破坏农村原有的生态。但你不是农村的,非要去占农民的便宜,那就对农村形成资源挤占了。万事万物,讲究个均衡。
农民穷,但农村,是属于农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