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黎竹 孙吉正 北京报道
2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有力支撑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有关情况。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翟金国介绍,近年来,上海市科委会同市知识产权局等相关部门,加快推动专利转化运用,先后出台多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行动方案,实施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一系列专项改革,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2024年上海的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类技术合同成交数为6773件,较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发布前(即2022年)增长21%;成交金额逾238亿元,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117%。在科研机构的总合同金额中,知识产权类技术合同金额占比达65%。
关于如何强化专业服务、提升专利转化效率,翟金国提到,上海市秉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能力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投行思维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拓展技术转移业务,推进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大力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通过“转化门诊”等活动,组织专业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深入高校提供精准服务,使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开展科研工作。
据悉,2023年,上海市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配套出台单列管理、尽职免责2项制度指引,推出全部所有权赋权、合规创业等改革举措,阶段成效显著。
2024年,上海市39家试点单位赋权专利成果215项,转化金额超过11亿元,孵化公司153家,吸引了超过68亿元的社会资金注入,平均每项专利成果吸纳社会资金超过3600万元,充分体现这些专利成果的市场潜力、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此外,上海市搭建科研人员对接产业的快速通道,支持构建产业导向的概念验证中心,推动更多科研人员早期成果和创意成为高价值专利,吸引产业资源深度参与等。自2023年以来,上海市通过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汇聚了全国3579家企业的6622项需求,国内外4679项专利成果,促成技术交易7.8亿元。
此外,翟金国还表示,上海市强化生态营造,推动专利转化落地,推动上海成为专利转化与创新创业的热土和高地,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他具体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孵化器、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功能区等转化孵化载体;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不断产生新专利、推出形成新产品,加速实现专利成果的产业化;设立百亿元规模的未来产业基金,建立从颠覆性技术发现,到投早、投小、长周期陪伴的投资孵化机制;还将制定‘沪科积分’体系,强化专利转化运用的评价,精准识别和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2024年7月,上海市推出的《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实施,并围绕“强策源、促转化、增动能、聚要素、造氛围”五个方面,提出20条措施,力争到2035年将“大零号湾”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