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寿命在不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6%,老龄化趋势明显。
养老作为“城市的温度计”,测量着城市民生发展的成效。街道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破解老龄化难题?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就社区养老问题采访了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的向融老年驿站为小区老人提供多种助老服务。康克佳摄
保障餐饮
让老人吃上“暖心饭”
正值午餐时段,在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食堂里,坐满了前来就餐的老年人。
“我就住在这个小区里,是社区食堂的‘常客’。”家住安苑北里小区15号楼的李大爷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自从社区食堂开业以来,他和老伴的午饭基本都在这里解决,“荤素搭配合理,价格合适,口味也好。”李大爷说。
李大爷说的社区食堂,是亚运村街道在2022年委托北京明夷红心居家养老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安苑北里医养助残综合体中的养老助餐功能区。这座2200平方米的双层小楼,通过整合卫健、民政和残联三部门资源,成为了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医疗、社区养老、助残帮扶、社区餐厅等服务的医养助残服务综合体。
像这样能为生活在周边社区的老人提供餐食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在亚运村街道的社区中还有很多个。
在亚运村街道祁家豁子社区的养老服务驿站里,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坐在轮椅上兴致勃勃地看着电视里的京剧节目。临近饭点,他们提前来到驿站里等着购买午餐,还和小区里的邻里在驿站里开心地聊天。
“驿站自2018年正式营业以来,每天中午都会为社区老人提供老年餐,大家反响都很好。”该养老驿站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在这里固定订餐的老人有近30位,平时还有一些老人隔三差五来换换口味,每天准备的100多份餐食不一会儿就售空了。
“能让‘缺饭’老人吃上热乎饭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初心。”上述负责人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重要决策。亚运村街道积极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在为老年人服务工作方面积极作为。”亚运村街道民生保障主管领导、武装部部长何涌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年人就餐困难、老年食堂经营困难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两大顽疾。亚运村街道千方百计积极推进老年餐桌、社区助餐点建设。目前,普惠助餐服务已覆盖街道所有社区。
“这些养老助餐点通过集中供餐、老人取餐、机构送餐等多种形式开展服务,有效满足了辖区内失能、失智、高龄等不具备做饭能力的老年人用餐,兼顾满足其他老年人的各类助餐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优质的养老助餐服务体验。”何涌说。
同时,该街道通过社区党建引领,街道所属安南、京民、华北等社区主动吸纳社会餐饮业等资源、丝竹园社区与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食堂共建,提供助老套餐、助老折扣等多样化社区助餐形式,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暖心饭”。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街道的向融驿站组织老年人一起做树叶画。受访者供图
搭好网络
健全街道养老服务体系
成立于1989年的亚运村街道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开始面临棘手的老龄化问题。据亚运村街道给出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该街道常住人口约6.7万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人口1.7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28%。
“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数量,如何协调出足够多的养老服务空间是首要任务。”何涌介绍道,养老服务的刚需性与养老场所的稀缺性,是影响养老服务质量的第一对矛盾,也是养老服务体系能否搭建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亚运村街道抓住了这一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牛鼻子”工程,千方百计开掘养老场地,实施用空间换服务策略,成功搭建起具有领先优势的养老服务网络。
如何让街道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具体来看,街道利用自有房产支持养老企业落地,建成以亚运村老年家园为机构养老主体,带动华西和安慧里社区养老驿站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延伸的公建民营养老模式。
此外,街道支持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首开集团”)利用闲置房产与优秀养老企业合作打造第一家社区融合式养老院——首开寸草亚运村养老院;吸纳多家社会养老企业开展居家养老驿站服务;利用置换房产,汇集社区卫生服务站、养老院、残疾人温馨家园多部门资源,新建以医养助残助餐“一站式”为特点的亚运村养老服务中心。
“我们将街道划分成4个大片区,并在这些片区中形成了1个服务中心、2个照料中心、6个社区养老驿站的‘1+2+6’街道养老服务体系网络,为辖区老人提供综合性、普惠型、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选择。”何涌说。
建好联盟
让养老服务更贴心
精细化的养老服务不仅是在生活上的照料,更是要让社区老年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找到抓手。
“为了能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我们在2019年成立了亚运村街道为老服务联盟。”亚运村街道民生保障办科长张婷婷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为老服务联盟由所在街道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爱心组织和企业等组成,主要承担资源整合、公益活动和为地区低保、低收入、失能失智、孤寡失独高龄等政策内困难“老老人”落实市区级为老服务项目。
“我们依托为老服务联盟,创建了《亚运村街道区域为老服务联盟规范》。这一规范包含了服务范围、服务规范、准入退出、审验考核等技术指标,从基础上健全了区域养老服务体系,丰富了养老服务模式,完善了养老服务协同机制,成为全国首个区域养老服务团体标准。”张婷婷说。
祁家豁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便是亚运村区域为老服务联盟中的一员。2023年,亚运村街道支持优秀养老企业发展,推荐向融祁家豁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参加北京市“揭榜挂帅”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行动,成功挂牌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中心。向融驿站持续开展了认知症筛查与干预这一精准服务项目,使200名老人受益;开展了长期居家照护服务项目,为122个重度失能失智老人(家庭)和80岁以上老人(家庭)签订了长期照护服务合同,为形成亚运村特色居家养老服务做了有力探索。
“街道为老服务联盟成员多年来紧紧围绕街道发展,建立了共建共享的联盟发展模式。街道鼓励联盟成员发挥专业优势,相互优势借力,助力社区补足‘一刻钟服务圈’中养老服务能力。联盟躬身公益,汇集街道公共为老服务资源,形成‘一体系两地图四清单’,不仅发布了《街道为老服务指导手册》,还会不定期举行特色养老公益活动,赢得社区和老人们的赞赏。”张婷婷说。
亚运村街道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关爱老年人的政策方针,持续优化和完善养老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截至目前,户籍享受“老老人”基本养老服务政策354人、家庭床位照护服务20人、百岁老人照护服务6人、特殊困难老人照护服务12人。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优化指导手册内容,在2025年推出全新的关爱老年人生活的指导手册。还将会整合街道资源,在安慧里小区再新建一处集托养、老年活动、社区餐厅于一体的养老综合体。以‘普惠+公益’‘合作+链接’的理念,继续丰富养老联盟的活动项目,为地区老年人创造更加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何涌说。
原标题:贴心服务,让养老变“享老”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康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