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走出医院后,Charl Albertyn(网名Charles绍)才回过神来,自己原本应该纪录下刚才经历的时刻。

但这只是稍纵即逝的一个瞬间,短到他还没来得及想起侃爷新老婆比安卡最近出街的新装扮,就已经结束了。

他摇头笑了笑自己的后知后觉,然后边走边举起了手机对准自己,开始在镜头前讲述刚刚经历的这次抽血。《中国治好了我的晕血症》这条短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在网上被疯转,很有炸裂感的还有他那口极具辨识度的“英夹中”口音。

网友们当即给出犀利判断,“能说出‘I压根来不及to晕倒’这句话的老外,中文绝对不一般”,他们估得没错。

新闻晨报·随申Hi记者近日和Charl相约吴江路,听他讲述了自己在上海的生活。他解释,选择这里是因为附近汇集了三处自己最爱的美食摊位,售卖的分别是臭豆腐、炸串和葱油饼。

学好了中文

就有更多工作机会

33岁的Charl是一名来自南非的英荷混血青年,他在19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逼着上了开普敦当地的孔子学院。

这一年是2011年,南非于当年正式加入了金砖国家,成为“金砖五国”之一(注:金砖五国分别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后实现历史性扩员)。


虽然我们不认识他的父亲老Albertyn,但他一定是个极具先见之明的人。因为他这样告诉自己的儿子:

“你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学中文,学好了中文,以后就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14年后的今天,Charl向我们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庆幸:听爸爸的话没错。他说,自己在生活中其实是个很有主见的人,总是“做自己喜欢的,尊重自己心里想走的道路”,基本不会因为父母觉得这么做对或者朋友觉得这样做有面子就去做。但在学中文这件事上却听了父亲的话,现在想来这真的是个最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如果说最初学中文多少是迫于无奈,那么一年后的2012年,当他作为交换生来到厦门待了一个月后,他就真心喜欢上了这门语言和这个国家,并暗暗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回来,“回来进一步学习中文”。

后来,Charl如愿成为了一名北京“留子”(网友对于留学生的戏称)。在北京那些年不仅如父亲所愿学好了普通话,还跟着身边的东北哥们学会了一口散装东北话。

从去年起,他开始在上海从事公关营销工作,自称“洋牛马”。双语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他有时候被当成外国人用,有时候又被当成中国人用。工作永远忙忙碌碌,却也给了他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我喝过的娃哈哈酸奶

比你们一辈子喝过的水都多

Charl的短视频最近在网上火了以后,同事们见面就和他开玩笑,“啥时候接广告呀?”他冷不丁回一句,“你这人真是嘎嘎好!”

因为工作内容常常涉及到自媒体,他从去年开始利用空闲时间拍摄制作短视频,并发布在抖音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开始的时候粉丝和点赞数都不高,但他不太在意。“做这个也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拍一些好玩的,自己觉得好玩,也就更有动力去学习。”

不过平心而论,他自己也觉得之前发的那些短视频其实并不好玩。

“因为不好玩,所以做得不快乐,自然别人也不怎么爱看。”

后来有一阵,就是社交媒体上的“外国难民们”大批涌入国内社交平台的时候,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当时是真的有点吃醋,”他承认,

“就觉得我花那么长时间把汉语学好了,也没有人给我点赞,没有人关注我,算怎么回事呢!”

而那些外国人不会说中文,甚至没有来过中国,却无端享受了泼天的流量。


此后的某一天,他一个人在路上边走边说,完成了一段一气呵成的吐槽视频。

“我们才是先来的,我们是第一个孩子。你们就像第二个新生的兄弟姐妹。”

“你们考过HSK(注:汉语水平考试)吗?我想没有。”

“你去过驻马店吗?去过廊坊吗?我看应该没有吧。”

“你有没有用剪刀剪过淀粉肠,然后加到方便面里?”

“我2014年就来了,我喝过的娃哈哈酸奶比你们一辈子喝过的水都多。”

这引来了各路网友的争相安慰:

“你要是真在中国呆久了就会知道我们要说这句话了:你就不能让着他点吗?他是你弟弟/妹妹。”

“他们都没有资格参与讨论豆腐脑是甜的还是咸的,你有啊,你是自己人。”


这条视频就这样火了,他说,“真是没想到。”而这也是他改变风格后的第一条视频,“我发现一边走一边拍,随便说一些自己的想法,这样更有趣一些,大家也更喜欢看。”

后来,他在网上就多了一个“嫡长子”的绰号,自然也是中国网友赠与他的慰藉。

正如Charl在视频中提及的那样,在中国的老外中间其实存在着一条隐形的鄙视链。位于鄙视链顶层的是“老内”,指的是能够说一口流利中文,十分了解中国人的习俗文化,吃喝玩乐上的行为习惯和普通中国人无差的外国人;然后是“老外”,在Charl的理解里,这类人虽然生活在中国但只会说包括“你好”、“谢谢”在内的简单中文单词,对中国要么不了解要么了解极为肤浅;最后就是“普外”,也就是普通外国人的意思,指游客或者国内社交平台上的“外国难民”。

他谦虚表示,自己算是介于“老内”和“老外”之间。


压根儿来不及晕倒

在中国只去公立医院

一个人既然一脚踏进流量的池子,沉浮就完全由不得自己了。

“晕血症”这条视频的起因是这样的:这天他去医院做血脂检查,因为在国外抽血时遭遇过被针扎到晕厥的经历,因此他在这次抽血前预先作了些心理建设。“虽然有点尴尬,”他想,“但晕倒就晕倒吧,不过最好还是有张床躺一下。”

据他描述,那是一家大型的公立医院。有眼尖的护士从他视频的背景看出他当时在日月光广场,“一定是在我们瑞金抽的血!”她们表示。

Charl在视频里作了一番对比,在国外抽血时是三个护士陪他一个人。而在这里,当他“发糯米嗲”请求护士让自己躺着抽血的时候,后者却给了他一个眼神让他自己体会。他体会了一下,护士当时心里应该说了一句“社会主义哪有时间惯着你这种臭毛病。”


于是,他只好一声不响“撸起了袖子,伸出手臂,想想侃爷的新老婆。”他当时已经准好备晕过去了,

“但她超专业的。10秒钟就搞定了,我压根来不及晕倒。”

Charl向我们解释,国外的护士找血管的时间花得比较长,在这方面做得不如中国的护士这么专业。

在他看来,一旦老外跨越了语言障碍,那么他们就会发现,在中国的公立医院看病是真的“香”。来中国以后,他从没有去过私立医院。

但是回忆自己第一次去公立医院看病的经历,感觉还是“挺烧脑子。”

“流程有点复杂,是需要有点门槛的。”他说,

“你要先研究取号系统是怎么弄的,然后还有很多小程序,还要搞明白自己要去几楼。因为那边的大夫也很忙,他们也来不及给你解释你要怎么走以及先做什么。所以你要先自己动一下脑子,但是跑了几趟也就熟悉了。”

一旦熟悉公立医院的看病程序以后,就会觉得全程丝滑了。他说,中国公立医院的医生们专业素养很高,而且其实英语程度普遍很不错。有些医学术语不能理解的话,他们会用英语解释得让你明明白白。关键的是,看病的费用非常公道。


不能光管别人要赞

你也得给人家增加点价值

“晕血症”视频在网上爆火后,他并没有趁热打铁的意思。“我觉得不能花太多的时间来做(短视频),大概一周拍一次差不多。因为好点子不会一直有,往多了做,质量就不会特别好。”

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流量,他尽量保持平常心。“大家觉得好玩就行,如果真的很冷门没人看,那也无所谓,是不是?要不然就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我接触的一些博主心理压力都挺大。”

Charl是个很善于自洽的人,

“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特别执着的话,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你的情绪。”


如果说他已经在并不算长的博主生涯中积累下了一些经验和心得,那就是不能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你不能光管人要赞,你自己也得给人家增加一些价值。”

这种价值来自于一个博主的原创性,即他没有被周围环境所同化的想法和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我看到一些人为了获得点赞和关注去做一些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事情,我觉得这样做会向大家释放出一种非常负面的能量。”

他也注意到很多评论认为,一个老外拍出这么接地气的视频,一定是背后有高人指点。“没有的,这是我个人认为做自媒体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保持独立性。”他强调,“你如果找一家MCN公司,或者找一个所谓的高人帮你想点子,我觉得这其实蛮不理想的,因为你就失去了自己的创意。必须是你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能是别人告诉你怎么做,不然你的观众们会看得出来。”


后记

这就是Charl,一个自称介于“老内”和“老外”之间的、来自南非的英荷混血青年在上海的生活。

这样的介绍显得过于冗杂了,但事实就是这样,他身体里流着一半英格兰人一半荷兰人的血液,而南非开普敦则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不过,在距离他来北京留学的11年后,他早已把中国当作了自己的家。

他每天搭乘地铁上下班,并不动声色地向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介绍上海的地铁:“这里的地铁在夏天会分高冷车厢和低冷车厢,这点要特别注意下,别上错了车厢。”

而每当第一丝萧瑟秋意开始降临这座城市的时候,他就默默寻思:又到了吃火锅的时候了,是吃四川火锅还是潮汕火锅呢?


和中国太太在一起

在他看来,过去10年里中国人的变化很大。“10年前,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玩命工作;10年后,中国人还是很拼,但与此同时,开始更多关注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以及自身的心理健康。我看到过一些在职场拒绝PUA的例子,还有这两年很受欢迎的‘躺平’这个词,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尽管嘴上都嚷着要“躺平”,但他发现中国人还是在一刻不停地为了早日实现理想中的生活而拼搏奋斗。他如今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在办公室里养成了中国式的工作速度和强度。

“我在上海过得很幸福,我想将自己的幸福感通过视频分享给更多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人可以输出的正向的能量。”Charl说,但是他强调,幸福并不建立在他外国人的身份上,而是建立在自己作为一个生活于此的普通人努力打拼的基础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