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战斗中已损失超过11000名士兵,且每日仍有约1300人阵亡或重伤,情况堪忧。截至2025年2月5日,乌军已有672589名士兵被确认阵亡,另有16659人被俘。
对比冲突爆发初期,乌军现有作战能力已下降约60%,这直接影响其维持战线的能力。库尔斯克战役前,乌军已面临兵源紧张问题,而这场持续的高强度战斗更是加剧这一危机。
前线士兵短缺导致乌军被迫将后勤和支援人员调往前线,这进一步削弱其后勤保障系统。多个信息显示,乌军已开始将未经充分训练的新兵直接送往最危险的前线区域,这一做法不仅导致更高的伤亡率,也引发军中士气低落。
基辅政府近期紧急通过的强制征兵法案,虽在短期内增加兵员数量,但新征召人员缺乏战斗经验与专业训练,难以弥补精锐部队的损失。现代战争中,训练有素的专业军人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替代,这种质量上的差距可能比数量上的差距更为致命。
驻扎在顿巴斯地区的国际医疗组织报告,战地医院不堪重负,医疗物资严重短缺。多处前线医疗设施已被迫降低救治标准,轻伤员在简单处理后便被要求返回战场。
乌方军事指挥部试图通过调整部署缓解人员压力,但收效有限。在库尔斯克战区,乌军已被迫从其他相对稳定的战线抽调兵力,这一举措暂时缓解局部压力,却也为俄军在其他地区的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员危机,乌克兰军方不得不重新评估其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库尔斯克行动原本被视为改变战局的关键一步,但随着伤亡数字不断攀升,这一行动是否值得的质疑声也日益高涨。
库尔斯克战区的战术态势正向着不利于乌克兰的方向发展。俄罗斯军队采取“稳扎稳打”的推进策略,平均每天有效占领约21.2平方公里的领土。这种缓慢但持续的推进,正系统性地瓦解乌军构筑的防线。
第聂伯河东岸战区,俄军特种部队配合精确制导武器,成功摧毁乌军多处关键防御工事。俄军此举意在逐步隔断乌克兰各防区之间的联系,实现“切块消灭”的战术目标。自2025年1月以来,乌军在该区域的三道防线已有两道被突破,剩余防线面临全面崩溃的风险。
乌克兰国防部宣称“成功解放”库尔斯克州内100多个定居点和约1200平方公里的领土,试图以此提振国内士气。这些“成功”大多发生在行动初期,且多为无人或战略价值有限的区域。自去年12月以来,乌军已基本丧失战略主动权,转而被迫采取被动防御姿态。
乌军缺乏足够的重型装备组织有效反击。装甲车辆维修困难、炮弹短缺、防空系统不足等问题,严重限制乌军的战术选择。乌军的火炮使用受到严格限制,每天只允许发射特定数量的炮弹,这根本无法有效压制敌军火力。
俄军积极利用电子战手段干扰乌军通信系统,导致多个乌军前线单位与指挥部失去联系,无法获得及时的战术指导和支援。
冬季以来的低温和积雪降低部队机动性,也增加后勤保障难度。相比之下,俄军凭借其完整的补给链和较短的后勤线,受天气影响相对较小,能够维持稳定的攻势。
乌军在库尔斯克地区面临的地形结构复杂,大量小型河流和丘陵地带增加防守难度。缺乏足够的工程设备和人力,使乌军难以在有限时间内构筑有效防线。与此同时,俄军善用无人机侦察系统,能够迅速发现并打击乌军防御工事的薄弱环节。
西方援助包括部分防空系统,但数量和覆盖范围远不足以应对俄军的空中优势。仅在过去两周内,俄军战机就对乌军阵地实施超过300次空袭,而乌军防空系统仅能拦截其中约30%。
乌克兰高层仍坚称“解放”行动按计划进行,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当前局势持续恶化,乌军可能面临自冲突爆发以来最严峻的战场危机。随着俄军占领区不断扩大,乌军的补给线变得越来越脆弱。俄军精确打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的乌军第93旅车辆集结点,摧毁数十辆运输车辆。
通向东部前线的E50高速公路沿线,俄军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袭击频繁。仅在2月份,就有超过80辆乌军运输车被摧毁,造成大量物资损失。更棘手的是,这些精确打击表明俄方已成功渗透乌军通信系统,能够获取关键物流信息。
前线多个炮兵单位报告,日均可用炮弹数量已降至正常水平的20%以下。乌军被迫实施极其严格的弹药管理,只有确认高价值目标时才能开火。多个装甲单位因燃油短缺被迫减少机动作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坦克和装甲车被迫原地待命的情况。燃料短缺不仅限制前线机动,也影响后方伤员疏散和物资运输效率。
库尔斯克地区近期经历数次强降雪,导致多条次要道路无法通行。这迫使乌军将物资运输集中于少数几条主干道,增加这些路线被攻击的风险和实际损失。部分预期中的军事援助尚未抵达前线。从物资抵达边境到实际送达前线单位,这一过程比外界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常常需要数周时间。
多个前线单位报告士兵每日仅能获得一顿热食,部分地区甚至只能依靠冷食维持。医疗用品不足导致伤员治疗标准下降,增加伤口感染和并发症风险。俄军电子战系统不断干扰乌军通信网络,造成指挥断链和协调困难。有时无法确定物资是否已送达,或者前线具体需要什么,因为通信中断得太频繁。
乌克兰军方正尝试通过建立分散式物流网络和增加夜间运输来应对挑战,但收效有限。如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补给安全,乌军前线单位的战斗力将持续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局部防线崩溃。俄军针对电力设施的打击导致大范围停电,影响军工生产和物资储存。随后,俄军成功占领战略要地德鲁日巴,并将攻势矛头直指托列茨克地区的达赫诺耶。
现代巷战对防御方的要求极高,需要充足的兵力、完善的通信系统和持续的后勤支持。乌军在这三个关键领域均面临严重短板。以德鲁日巴为例,乌军防守部队在战斗开始时仅有约300人,不足以有效控制整个城区。随着战斗持续,增援部队被分批投入,却因缺乏协同而未能形成有效防线。
乌军主要依赖西方提供的装备,这些装备多为开阔地带作战设计,在狭窄街道和建筑群中机动性受限。相比之下,俄军投入专门为城市战设计的BTR-82A装甲车和经改良的T-90M坦克,这些装备配备高角度武器系统,能有效应对城市环境中的多层次威胁。
城市建筑对无线电信号的阻隔效应,加上俄军电子干扰设备的持续工作,导致乌军小分队间经常失去联系。乌军的小队与指挥部失联超过48小时,不知道支援何时到达,也不清楚撤退路线是否安全。
城市环境中,士兵倾向于“过度射击”以确保安全,这导致弹药使用率比计划高出3-5倍。一个步兵排在正常情况下可使用一周的弹药,在巷战中可能一天内就耗尽。由于补给线受阻,多处前沿阵地出现弹药耗尽被迫撤退的情况。
医疗支援同样面临困境。狭窄街道限制医疗车辆进出,伤员疏散变得极为困难。平均需要90分钟才能将重伤员送至后方野战医院,这一时间远超“黄金救援时间”,直接导致伤亡率上升。
俄军不再直接强攻城区,而是采取系统性封锁战术,先切断城镇外围交通线,再逐步削弱防守力量。在达赫诺耶战役中,俄军成功控制通往城镇的三条主要公路,实际上将乌军防守部队置于“袋形阵”之中。
有效的城市防御需要大量经过专门训练的特种兵,然而乌军精锐部队在早期冲突中已损失惨重。城市战是技术密集型战斗,需要士兵具备建筑物清理、近距离格斗和精确射击等专业技能,这些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培训出来的。
尽管官方呼吁平民撤离,但实际上大量居民仍滞留在争议地区。这既增加乌军保护责任,也限制其火力使用自由度。德鲁日巴战役中,约有30%的居民选择留守,这些平民的存在限制乌军使用重型武器的能力。
如果当前趋势持续,乌军可能难以在城镇战中维持有效防御。库尔斯克地区内的城镇布局相对分散,乌军难以构建连贯防线,这给俄军“各个击破”创造有利条件。未来数周内,乌军可能被迫放弃更多城镇,转而构建更靠后的防御纵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