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和考编的竞争激烈态势并非只持续了一年两年,近些年来甚至还出现了一个词——脱产备考,用以指代这样一群人,他们已不再是学生,也不外出工作,而是选择在家中或独自在外租房,不参与任何工作,依靠家里提供的生活费来支持自己备考一年乃至多年,以实现最终上岸的目标。
然而,人应该懂得及时止损。作为正常的成年人,我们应该具备风险辨别意识,不能一味地蛮干,以免让自己的人生黯然失色。
“你真是个活研王”,女孩啃老考研10年,25年成绩单让人眼前一黑
2025 年考研初试成绩已公布,今年的国家线也同期发布,学生们能够较为容易地查询到自己今年是否有上岸的可能。若未通过国家线,那自然连调剂的机会都没有。有一位女同学在网上公布了一份特殊的成绩单,据她所述,她已考研十年。
最新一届的成绩公布后,她以往每次考试都在英语上失利,但这次英语好不容易提分了,可最终结果仍不尽人意。我们来看一下,她今年的总分为 261 分,若不是理工类,这个分数基本上是无法上岸的。
她的几门专业课和公共课成绩都不太理想,分别为 58 分、62 分、42 分和 99 分。倘若这只是一位考研一战的学子,且准备不充分,那还情有可原,但她都考研十年了,还是这样的水平,网友们给她送上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称号,叫做“活研王”。
像他这样的情况,暂且不论他本人如何,倒是该想想他的父母该如何是好?这孩子10年没上学,自称脱产,完全依赖家庭供养,如今连生存都成问题了,却还在纠结考研的那几个分数。
有人说,高情商的说法是考研10战,低情商的讲法,这不就是啃老吗?不过,这倒也给普通人减轻了一些升学和生活方面的压力与焦虑,原来有人耗费10年,一事无成,倒是让不少人增添了不少自信心。
第一次考研未上岸的同学,不仅要关注分数,还需留意其他潜在信息
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差几分,再努力一年必定能上岸,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某所 985 大学今年的数据表明,一战上岸率超过 60%,但二战上岸率却仅有 30%,其中一半还是通过调剂上岸的,一志愿录取率降至 15%。
这正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大家需通过对一些情况的判断来决定是否投入第二年的二战。第一,查看自己的单科分数状况,若公共科目未达到国家线要求,即便总分过线也会直接被淘汰,若某科过于拉分,便表明自己或许不太适合考研。
第二,要评判自己的目标院校是否合理以及预期是否恰当,许多热门院校每年的报考人数数以万计,竞争激烈程度堪称“神仙打架”,部分 985 院校的复试淘汰率已超过 70%,若觉得别说二战,哪怕三战、四战都希望渺茫,就不应一味坚持。再者,要判断自己的心态问题。
倘若有些学生已经出现决策疲劳,从择校、备考到复试都毫无精神,且消耗了大量意志力,在备考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失眠问题,致使成绩下滑,最终不得不放弃,那不如及早及时止损,选择找工作或其他途径来实现人生目标。
若自己不太适合学习,但家里经济条件允许且有考研意愿,可以尝试申请海外硕士。倘若自身能力欠佳,申请调剂到双非院校,以满足保底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总之,要灵活地进行选择。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