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度外长苏杰生与中国外长王毅长谈30分钟,双方就中印关系及G20等国际事务进行了深刻讨论。
【印度外长苏杰生与中国外长王毅】
苏杰生特别强调了中印两国,作为多个国际组织成员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印加强国际协作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美国缺席G20峰会的背景下,中印应联合肩负作为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显然,在填补所谓“权力真空”的奇妙想象中,印度当然有理由去相信自己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然而别忘了,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当我们仔细分析印度的这一系列表态时,不禁要问:这究竟是真心实意的“大国担当”,还是充满计算的小伎俩?
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姿态,更多地反映出的是一种外交策略的转变,而这种变化背后,似乎潜藏着印度对自身利益的精明盘算。
【莫迪和特朗普】
自从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印美关系显得有些“若即若离”,让印度不得不重新思考对华以及对美的战略选择。
面对贸易战的阴影,印度总理莫迪亲自启程访美,试图为印度争取关税豁免。这一番竭诚努力非但没有换来美方的青睐,反倒让特朗普扬言加征关税,这让印度陷入了两难境地。
于是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印度需要在中美之间找到一个新的支点,不仅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也是为了在这两个大国之间巧妙周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从某种程度上说,与中国联手办“大事”,也许就是印度向美国喊出的一个价格,希望通过这股“经济杠杆”撬动出更多的潜在利益。
【美日印澳四方对话】
印度这一套“东西皆有”的外交把戏的确离不开一点技巧。一方面,它参与了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以确保自己能稳固嵌入西方主导的安全框架体系中;
另一方面,又在诸如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等,非西方多边平台上高调呼吁“多边合作”。这种左顾右盼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一场空。
然而,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尽管印度试图扮演“大国”,但其在多边问题上的其实质影响力,并未达到它所期望的高度。
在历史上,印度往往在多边议题中呈现出“浅尝辄止”的态度,并未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与贡献,更多时候仅限于出席和发表声明。因此,印度的这种“大国担当”,多多少少带有象征意义,实际内容却稍显单薄。
【印度】
与此同时,印度的“大国梦”还需直面来自国内的一系列挑战。它不仅需要克服地方邦与中央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的分歧,还需面对官员腐败这一历史顽疾。
更为棘手的是,印度所谓的“人口红利”,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匀分配以及医疗体制的不完善,被大打折扣。
对此,中方更应该保持一份警觉和冷静。分析这些外交行动、识别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好地在这场复杂的国际博弈中站稳我们的立场,保护我们的利益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