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热搜,由于寒流来袭,台湾当天有78人猝死,为什么气温骤降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今天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内科曾焕医生和您说说心血管疾病为什么会与气温有很大的关联,以及一些高风险人群即使在室内也会出现心梗高发的原因。

气温骤降导致心梗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第一点还是与血压升高有关。当气温突然降低时,人体的生理反应是通过收缩外周血管来保持体温。这种机制会使得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液流动更加困难,进而导致血压上升。突如其来的血压波动可能会成为诱发心肌梗死的触发因素。

第二点就是血液黏稠度增加,冬天大多干燥,寒冷天气还会导致血液的黏稠度升高,血液流动性变差。低温使得血浆中的一些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浓度上升,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这种情况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最终诱发心肌梗死。

第三点就是交感神经兴奋,低温也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引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进一步增加心脏的耗氧量。如果心脏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负荷增加,就可能引发急性的心肌梗死。

那为什么老年人在室内温度恒定时,心梗发病率仍然升高呢?

第一方面原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即使在室内,由于环境温度变化较大,老年人也可能难以维持稳定的体温。特别是在冬季,温度有所波动,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第二方面,寒冷天气使得许多老年人减少了户外活动,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更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第三方面,尽管老年人从室内到室外,这种温度刺激也会引起生理上的剧烈反应,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体温突然变化可能使血管收缩或扩张剧烈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诸如以上的原因,导致了无论老年人在室内还是室外,当气温骤降的时候,心脑血管疾病都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室内温暖舒适,建议室内温度维持在18至22°C之间,尤其是夜间睡觉的时候,避免因冷空气进入而引发心血管问题。当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去相对温暖的地方。还有就是要保持足够的水分与营养。不仅仅是寒冷天气,频繁的空调使用都会使得老年人体内水分流失过快,从而影响血液的流动性。这个时候,可以使用加湿器保证湿度。同时老年人也要重视补充水分,尤其是摄入富含钾、钙、镁等元素的食物,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其次要适当穿着保暖衣物,尤其是保暖好头部、颈部和手脚等末端部位。寒冷天气中,末梢血管容易收缩,导致局部血流不畅,引发心血管问题。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要注意监测血压和血糖。寒冷天气容易引发血压波动,因此在这个阶段,老年人可以适量增加居家测血压的次数。如果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也要定期监测血糖,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避免血糖和血压波动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建议要合理运动,为什么叫作合理运动呢?一方面,老年人应避免在寒冷天气下剧烈的运动,突然的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增加心血管事故的风险。老年人可以选择室内轻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或简单的伸展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增强体质。

寒冷的天气给老年人带来了多重心血管健康风险,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气温波动较大的城市,更需要特别关注气温的变化。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手段,可以有效减少寒冷天气对老年人心血管健康的负面影响,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长寿。


图文|急诊内科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