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在治理中多一些匠心,着力推动城市容貌提档升级,就能打造更有品质的城市生活

上海的武康大楼,酷似航船,近年来成为网红打卡地,楼对面的几处空地上人气十足,还带火了专业旅拍。

武康大楼已矗立百年,缘何如今热度不减反增?笔者步入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跟工作人员攀谈,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大楼周边的架空线都藏到地下了,现在拍照比以前漂亮多了!”

让架空线“入地”,进行合杆治理,彰显绣花功夫。与以往的“散乱绕”相比,开展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既有助于优化环境,又能更好确保安全。近年来,上海中心城区部分市政道路两侧悬置半空的电线、通信线、照明线都被埋入地下,人行道上的电线杆、路灯杆、交通信号杆、指示牌杆逐渐合并为统一的综合杆,通信设备箱、电子警察箱等日益减量化、小型化。从线到杆再到箱,这些市政设施不可或缺,分属多部门,如果不能齐抓共管,就容易杂乱无章。因此,精细治理的基础是树立系统观念。

跳出一隅想问题,着眼全局找方法,精细治理才更加有力有效。如今,在上海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中,“全要素”“一体化”成为关键词,既将线杆箱“合并同类项”,又同时实施街区绿化、景观灯光改造等相关工程。基础设施的同步更新,不仅确保老旧住房“穿新衣”,也让周边设施“更融洽”,进而使居民生活更便利、更舒心。保留城市肌理,契合实际需求,系统优化环境,这样的城市微更新,更容易得到群众认可,也让一座城更有魅力和韵味。

因为精细,城市治理成为一门艺术。随着“空中蜘蛛网”的逐步消失,无架空线示范区、精品示范路、新型基础设施融合性应用等应运而生。在浦东新区,上南路成为国内首条没有明显可见箱体的城市道路,集合了“全国首创的隐藏式升降充电桩”“将艺术展示品延伸到道路空间”等亮点,集通行、休闲于一体。漫步上南路,带有“先进制造”“国潮文艺”等主题的艺术座椅,以双碳为主题的云朵公园,令人耳目一新。在治理中多一些匠心,着力推动城市容貌提档升级,就能打造更有品质的城市生活。

城市在拔节生长,优化治理也没有终点。怎样提高应对极端气候和大客流的风险防控能力?如何巩固空间开放共享和数字化管理等既有优势?立足群众新期待、发展新要求,瞄准薄弱环节、治理短板,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上再加把劲,才能更好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多出实招、新招、妙招,在精细上狠下功夫,才能“绣”出更为亮丽的城市画卷,让幸福生活更加触手可及。

(作者为人民日报上海分社记者崔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