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刚过
淄博周村区沈家村
因一幅10米高的哪吒墙绘冲上热搜
90后画师沈靖宇
在零下低温中手持长杆绑笔作画
将电影《哪吒2》的国漫IP
与周村丝绸、琉璃工艺元素融合
日均吸引超两万游客打卡
村民连夜用挖掘机平整坑洼路面
拆除遮挡物
隔壁村文艺队自发赶来表演
村支书沈中秋甚至笑称“过年都没见过这么多人”
这场始于艺术的流量狂欢
不仅让沉寂的村庄变身“网红打卡地”
更折射出山东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当青年创造力与乡土文化碰撞
当电影热度嫁接非遗基因
乡村振兴便成了一场
“双向奔赴”的文化觉醒
沈靖宇的创作绝非偶然。这位曾为奶奶绘制“院墙天安门”的90后,深谙流行文化与乡土情怀的融合之道:哪吒脚踏青石板路的画面,既呼应电影《哪吒2》136亿票房的超级IP,又暗藏周村“丝绸之乡”的历史脉络。
类似的化学反应在山东多地发生:烟台朱柳村青年画家姜家仁将整村变为画布,卡丁车赛道与陶艺工坊联动创收120万元。
诸城茁山村用墙绘解码齐长城历史,把家风家训变成“乡村版《清明上河图》”。
这场乡村文艺复兴的背后,是一批颠覆传统的“叛逆者”。龙口青年高鹏放弃上海外企高薪,回乡打造“古驿小农夫”品牌,航天西红柿单价12元/斤仍供不应求。
威海文登区500多名“乡村振兴首席专家”让非遗鲁绣转化率超90%,年拉动游客200万人次。
他们的选择印证着乡村振兴的新逻辑——青年不再是“逃离者”,而是带着无人机、直播设备和跨界思维的“乡村造梦师”。正如济南推行“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吸引企业家兼任村支书,龙口3年培育259名“新农人”,这些举措重构了城乡人才流动的生态链。
当沈家村的哪吒凝视着打卡人群,这场始于墙绘的乡村振兴实验,正书写着属于齐鲁大地的时代答卷。
答案的核心密码很清晰:给土地以文化,给文化以青年,给青年以舞台——但更需警惕,流量狂欢过后,唯有将“哪吒精神”转化为制度创新,方能让这场始于偶然的绽放,成长为灿烂的春天。
来源:鲁中晨报、龙口青年、闪电新闻、烟台青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