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月24日)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超级大回暖来了,气温“火箭式”飙升,山东多地迎来20℃+。济南25日至28日最高气温分别为14℃→17℃→18℃→22℃,直接一路升到春天模式。山东聊城、泰安、滨州、枣庄、临沂、泰安、东营、潍坊、淄博、菏泽、德州等市在28日最高气温也都将达到20℃+。

烟台未来三天晴转多云,气温持续上升

今天下午,烟台市气象局发布最新天气预报:未来三天,烟台市天气晴转多云;南风为主,短时风力较大;气温持续上升。烟台市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风警报,烟台沿海海面,25日夜间到26日下午,北风转南风5~6级,26日傍晚增强到6级。

具体预报如下:

25日夜间到26日白天:晴间多云;北风转南风,海面5~6级转6级,陆地3~4级转4~5级;沿海-3~12℃,内陆-7~13℃。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气象条件有利于空气污染物扩散;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三级(较高风险);

一氧化碳中毒潜势预报:三级(可能)。

26日夜间到27日白天:晴间多云;南风,海面6级转5~6级,陆地4~5级;-2~15℃。

27日夜间到28日白天:晴转多云;南风短时北风,海面5~6级,陆地4~5级转3~4级;-1~19℃。

此次回暖远远称不上异常

在气温大幅回升的同时,“坏回暖来了”词条登上热搜。“坏回暖”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天气突然变得非常暖和,但这种回暖往往不持久,之后可能会迎来更剧烈的降温,甚至可能出现倒春寒。这种天气变化对人体健康不利,也可能对植物和农作物造成影响。

此次回暖是否异常?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表示,这次回暖是冬春之交的一次正常过程。和历史数据相对比,此次预计华南地区的最高气温能进入历史同期前10,江南地区也差不多。而黄淮、华北平原北部的最高气温和历史同期极端最高气温相比,就差得多了,远远称不上异常。

本次回暖声势浩大 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这波回暖虽然是声势浩大,但大家不要被这超前的暖意欺骗了。回暖的步子迈得大,却不扎实,后期冷空气也会杀个“回马枪”。气象部门提醒:冬末春初,气温骤升骤降,还请大家谨防感冒,不要一下子把厚衣服都收起来,要适当“春捂”,给身体一个适应气温变化的过程,慢慢等待春天的到来。

农业生产方面,中央气象台预计,从未来10天整体情况来看,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2℃,利于北方冬小麦萌动返青、南方油麦生长发育和华南早稻播种育秧。

中央气象台提醒,北方冬麦区需要根据天气变化以及苗情、墒情加强麦田分类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做好蓄水储水,降水偏多地区及时清沟理渠,防止湿渍害发生;油麦产区根据苗情科学施肥,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都说“春捂秋冻”

“春捂”到底该怎么“捂”?

“捂”到什么时候?

往下看,一同了解

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捂”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的阳气。

从气温角度讲,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厚衣服可能会使身体受寒,容易引起呼吸道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春捂”的原则更多适用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对于青壮年,尤其是体质偏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春捂”就不一定适合了。

“春捂”就是多穿点?这3处重点“捂”

“春捂”并不是简单地“多穿衣服”,“捂”的位置也很重要。专家建议,做好这3处的保暖:

颈项部: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保护好颈项部,可以避免风邪侵袭,建议根据温度戴好围巾、帽子。

膝足部:俗话说“寒从脚下生”,因此膝足部的保暖尤为重要。“春捂”穿衣可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上身可以穿得薄一点,但秋裤先别着急脱。

腹部: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叫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

“春捂”时间越长越好吗?

盲目“捂”不可取,何时可以不再“捂”呢?专家介绍,“春捂”可以遵循“815”原则。

当昼夜温差大于8℃以上时,说明气温不稳定,需要“捂”;

当气温连续保持在15℃以上,且维持了一两周时,就不需要“捂”了,可以适当减少衣物。

烟海e家 综合中国天气网、央视新闻、国家应急广播、山东天气、烟台市气象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