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证券时报记者获悉,《江苏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以下简称《规则》)日前由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发布,这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江苏首部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标志着江苏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江苏海域面积3.7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954公里,是共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出海门户,沿海滩涂等海洋资源禀赋独特。此次编制的空间规划明确了对江苏省管辖海域的功能划分,其中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合计占比超三成,以保护为主,原则上限制开发性、建设性活动以及人为活动;海洋发展区占比近七成,将合理布局渔业、旅游、交通运输等涉海产业,统筹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规划》涉及海岸带及海洋空间部署、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布局、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构建海岸带及海洋空间发展总体格局,统筹落实多重国家战略,有效衔接陆域海域空间布局,系统谋划构建海岸带地区“三纵三横三门户”发展总体格局。“三纵”,即临海城镇特色带、沿岸综合发展带、近海生态保育带;“三横”,即沿东陇海线发展轴、沿淮河发展轴、沿江发展轴;“三门户”,即连云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港、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统筹海岸带及海洋空间保护与利用活动,《规划》立足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大陆自然岸线”保护任务,提出“空间布局协调有序、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集约高效、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监管能力大幅提升”总体目标。
科学划定海洋功能分区,优化调整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将管辖海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和海洋发展区3类一级海洋功能区,将海洋发展区细分为渔业用海区、交通运输用海区、工矿通信用海区、游憩用海区、特殊用海区和海洋预留区等6类二级功能区,极大地提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海岸带及海洋空间管控精准度,为江苏的海洋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规划基础和科学依据。
《规划》还着力构筑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和海洋安全体系。统筹推进海岸线、滨海湿地、海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构筑陆海一体生态安全体系。
据了解,为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高效执行力,江苏将加强海岸带地区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为规划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建立健全海岸带区域海洋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部门间联动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财政、投资、产业等政策,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等建设。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引导项目向深远海区域布局。同时,江苏将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保障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