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8时,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芯源微公司园区里,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孙志豪已经穿上工服,快步走向公司大楼。作为校企合作“住企培养”项目的一员,孙志豪不仅要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企业参与实际项目,体验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自去年8月集成电路装备专项班获市教委批复建设以来,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积极与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展开对接,启动校企合作“住企培养”项目。上海芯源微企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严格的面试和审核等程序录用专项班孙志豪、吴康宁和李云龙3名电子信息一年级研究生,精心为研究生安排带教企业导师。
师傅带进企,修行在实战
8时30分,孙志豪在打卡后直奔控制实验室。今天,他将在带教单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操训练。“你要注意这项参数的设置,它直接影响到设备的稳定性。”单老师一边指导,一边指着屏幕上的数据。
“进入芯源微公司后,我能够直接接触到最新的设备和技术,看到技术是怎样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这让我对半导体装备行业的前沿技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到的东西也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孙志豪说。
10时30分,吴康宁快步走进公司会议室,准备参与当天的项目讨论会。作为项目组成员之一,带教老师要求他不要做“旁听者”,而是做“参与者”。吴康宁边听边记,一连写了好几页,偶尔也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项目推进时,我还能参与各类技术研讨和项目规划会议的学习和交流,了解不同阶段工作重点,明白如何协同合作。”
相较于传统的短期实习,“住企培养”的长周期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对于我们控制工程方向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真正学会实操技能,不仅要关注显性的、看得见的技巧,还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去体验那些隐性的、看不见的技巧,住企学习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和企业里的导师结为‘师徒’,我们能成长得更快。”孙志豪告诉记者。
孙志豪(右)在操作设备
毕业即胜任,体会双锤炼
“‘住企培养’项目有两年半的培养周期,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内容也更细致全面,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的快速成长和发展。这种‘毕业即胜任’的能力,正是企业和行业最需要的。”上海芯源微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
午餐后的休息时间,三位同学将各自上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准备查阅文献,思考有没有合适的论文选题。
“我们学生的学位论文,以前大多是来源于老师的科研项目,理论算法的居多,与产业需求联系不紧密,当然也有个别是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控制工程方向)学科负责人周悦教授介绍,“住企培养”学位论文题目全部来源于产业需求,也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这与专硕培养目标相符,很契合“新工科”建设。
“这对校内导师也有很大挑战,需要对企业的有些先进技术和实际需求主动学习和研究,紧跟产业和新技术发展,不能墨守成规,要‘导学相长’。”周悦指出。
2+2+3 校企联动往深走
“下个月要完成触摸屏的绘制和仿真测试......”结束一天工作后,孙志豪留在工位,撰写工作月报和学习月报。周悦教授要求,每个月要写一份个人总结,之后再组会交流。
“‘住企培养’以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核心,通过‘2+2+3’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联动。”周悦解释说,第一个“2”指双导师制——行业导师从产业需求出发,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并帮助其从实际工程问题中明确论文选题;校内导师则侧重论文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和逻辑性指导;第二个“2”是双导师团队,芯原微企业目前有5位行业导师,校内专班有10余位导师,双方团队协同作战;最后的“3”是指三方交流:企业内部团队交流、学校团队内部交流以及定期校企交流,共同推动“住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与发展。
傍晚,一天的紧张工作告一段落,学生们来到公司的羽毛球场,挥洒汗水,放松身心。球场上,笑声和欢呼声交织,校企合作的温暖底色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职场+学术’的双重锤炼,让同学们成为行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也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许竞翔说,未来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更多优秀学子会在这一平台上茁壮成长。
原标题:校企合作进阶版“住企培养”来了!这些年轻人体验从校园到职场“无缝衔接”
栏目编辑:王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 通讯员 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