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与德胜河交汇的“水上要冲”,常州交投船闸每日上午9时准时亮起“水上信号灯”。自通航以来,这个承担着水位调控与通航管理双重使命的枢纽,通过创新发布24小时调度计划,为往来船舶织密安全服务网。
面对魏村水域“潮汐式”水位变化——内河常年保持3.1—3.6米水位,而长江侧汛期可达6米、枯水季低至1.3米,常州交投船闸将服务窗口前移,打造“三重保障体系”:
一纸通航“明白书”
每日更新的调度计划犹如水上“服务指南”,不仅集成气象预警、泵闸运行、实时水位等12项关键数据,更标注管控时段、航行注意事项。船民通过手机即可获取未来24小时“全时段通航攻略”,提前规划航线、调整载货量。
动态调度“导航仪”
调度中心建立水位变化响应机制,根据水利枢纽引排水节奏,动态优化船舶调度方案。特别设置“内外河水位预警线”,当内外河水位达到预警值时,触发分级管控预案,通过电话、高频、短信三重提示,确保每艘船舶“过闸有准备、等待有预期”。
安全守护“服务网”
在微信公众号开辟“龙城水驿”专栏,除常规调度计划外,特别增设汛期枯水季船舶安全航行专项提醒,内河码头船舶停靠注意事项,吃水深度自检指南等内容;针对恶劣天气,如大风暴雨、雾霾、冰冻寒潮等,提前4—8小时推送过闸安全提醒,根据预警信息做好应急处置准备;在水利枢纽引排水重要作业期间,安排专人现场排档,引导船舶有序停靠;通过以上举措实现“重要节点有提醒、突发情况有应对”。
“现在打开手机就能掌握过闸‘时间窗口’,再也不怕水位突变耽误行程。”经常往返该航段的船民表示,调度计划中标注的推荐载货量、最佳通过时段等实用信息,让航行效率显著提升。据统计,自实行每日调度计划以来,船舶待闸咨询量下降35%,航道通行秩序明显改善。
这些变化得益于常州交投船闸建立的“水情联动机制”通过对接水利、气象部门数据,整合水位监测点实时信息,调度人员可提前6小时预判通航条件变化。同时优化船舶申报流程,推广“线上预审+到港确认”服务模式,让信息多跑腿、船民少等待。
“每日调度计划是我们服务升级的新起点。”常州交投船闸负责人介绍,随着德胜河等干线航道“三改二”整治工程的推进,交投船闸将继续全面梳理船闸运行的各个环节,包括船舶报到、调度、过闸等流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施工期间的船舶调度机制,常州交投船闸以“保安全底线、提服务高线”为目标,建立动态化调度响应体系,让每艘船舶在施工期也能感受“如常通航”的服务温度。
在守护黄金水道安全畅通的航程中,常州交投船闸正以每日更新的“服务承诺”,擦亮“龙城水驿”的服务品牌。这份风雨无阻的24小时守护,不仅保障着船舶的安全通行,更丈量着港航服务的为民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