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近日,广东一位医学博主“孤芳自赏”的帖子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该博主在帖子中分享了患者使用DeepSeek进行自查后,对其诊断结果表示认可的经历,并调侃自己“感觉离下岗不远了”。这一帖子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共鸣,不少医生博主也晒出了类似的经历,揭示了AI医疗辅助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带来的挑战。
微博截图
据上游新闻报道,发帖博主“孤芳自赏”表示,患者在使用DeepSeek查询后,对其给出的治疗方案产生了疑问,并向他进行了咨询。他确认,DeepSeek的诊断结果是正确的,但由于医院缺少某些药物,他使用了替换药,并已向患者解释清楚。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AI医疗辅助工具的关注和讨论。
与此同时,深圳某医院的医生博主“幻空°”也分享了类似经历。他透露,有患者直接拿着DeepSeek给出的治疗灰指甲的处方建议要求开药。在确认处方靠谱后,他给患者开了药,但晚上回家后仍向DeepSeek咨询了如何处理类似情况。DeepSeek给出的建议是合理的,但最重要的是要与患者沟通,告知用药风险。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AI医疗辅助工具持乐观态度。近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这一规定旨在规范互联网医院的处方行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事实上,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在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就对人工智能的使用进行了多处限制。其中明确规定,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对于DeepSeek等AI医疗辅助工具的责任问题,法律专家表示,如果是个人使用DeepSeek“看病”,一旦出现“误诊”等情况,DeepSeek一方是无需担责的。因为DeepSeek已明确告知其给出的处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直接的诊疗方案。同时,《药品零售企业执业药师药学服务指南》也明确规定,执业药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辅助开展处方审核及药学服务,但不能完全由人工智能程序替代。
同时,专家也指出,在我国,医疗处方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开具。如果患者自行按照DeepSeek的建议进行治疗,而未经专业医生的确认,一旦出现问题,患者需要自行承担风险。因此,他建议公众在身体出现不适时,应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陈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