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延安,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宝塔山,是延河水,是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是红色革命的炬火。
但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圣地延安曾掀起过西方交际舞的热潮。
晚饭后,古城钟楼东侧的基督教堂或者操场里,经常有人翩翩起舞。这是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美国女记者带来的风潮
交际舞是舶来品。
即便是在17世纪前的美国,跳交际舞也被认为是“邪恶的消遣”,是“无所事事、贪图享乐”的代名词。
洋卫道士们认为,这种罪恶的娱乐是一种耻辱,终将毁掉所有人。
直到20世纪20年代,跳舞在美国才真正流行开来。
同一时期,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滩,舞场也开始兴盛起来,“社交舞术”“交际舞术”这类书也应运而生。
而在革命的延安,很快也刮起了一股交际舞旋风。
这场旋风的刮起,首先要归功于一个人——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
1937年1月底,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到延安采访。
她是继斯诺之后,第二个来延安访问的外国记者。
史沫特莱性格活泼开朗,言语直率,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
她和女翻译吴莉莉喜欢穿鲜艳的毛衣和裙子,烫发涂口红,在“满眼灰衣服”的延安非常显眼。
一开始,很多人对她们的穿着打扮感到惊讶,甚至议论纷纷。但是时间久了,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史沫特莱刚到延安,就会见了毛泽东和朱德,并与他们建立了珍贵的友谊。
延安没有城市里的娱乐生活,除了严肃紧张的工作、生产、战斗,平时的生活显得单一。
喜爱舞蹈的史沫特莱想到了组织人们跳舞,丰富娱乐。
她先找到了朱德作为舞伴。
朱德虽然是军人,可骨子里还是有着浪漫的情怀。就这样,史沫特莱展开了交际舞的推广。
3月1日,毛泽东在凤凰山麓住处接见史沫特莱,回答西安事变的一些问题。
饭后,史沫特莱抓住机会,放上一张《西波涅》舞曲,邀请毛泽东跳舞。
一开始,毛泽东拒绝说:“我不会,也不喜欢跳舞。”
史沫特莱走到他面前,深鞠一躬,说:“主席,我教你跳舞!”
毛泽东盛情难却,平生第一次学跳西洋交际舞。
由于毛泽东对交际舞的接纳,跳舞在延安更加流行了。
每逢周末、节日或晚会,各处的公共场所都有人们跳舞的身影。
史沫特莱还点评过各位首长的舞姿:“朱德揭开了交际舞的场面;周恩来跳舞像一个人在演算一道数学习题似的;彭德怀喜欢作壁上观,不肯下来跳一次舞;贺龙是身上惟一有节奏感的舞师。”
舞会从上层开始,逐渐向下层延展。
到了1941年,中央办公厅、青年艺术剧院、文化俱乐部、作家俱乐部、中央党校、《解放日报》社等,都常在周末、假日举办舞会。
杨家岭沟口有一块平地,周围有几棵树,人们把它平整了一下,命名为中央公园。
这里举办的周末露天舞会很受欢迎。
尽管当时物质贫乏,但大家参加舞会时还是很注重衣着打扮的,有的甚至把压箱底的好衣服拿出来穿上。人人都希望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去跳舞。
贺子珍出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仍是穷乡僻壤,但在政治、精神上已经很先进了。它学习各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交际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延安的舞会,是当年革命者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反对跳舞的声音始终不绝于耳。
反对者绝大多数是囿于传统观念,觉得那是一种不健康的作风。
特别是经历过长征的女同志,大都反对跳舞。毕竟在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历史太长了。
革命队伍里的女性,只爱武装不爱红装。
在经过长征的洗礼后,这些女英雄没有心思去修饰自己的容颜,女性作为一种性别好像被遗忘一样。
交际舞一男一女式的勾肩搭背,款款舞之,让已婚的女英雄们受不了,斥之为“小资产阶级浪漫情调的毒草”。
她们不仅自己不爱跳,也反对丈夫出去跳舞。
因此,反舞会与办舞会,在延安时期一直并存着。
两拨人马各持己见,谁也不能说服谁。
但是,延安的交际舞曾掀起过两场轩然大波: 一是贺子珍出走;二是王实味遭到灭顶之灾。
贺子珍一直讨厌跳舞。
这种讨厌,从毛泽东第一次接见史沫特莱就开始了。
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记得,史沫特莱在窑洞见到毛泽东的时候,用西洋礼节和他拥抱。
贺子珍在另一间窑洞看到了这一幕,心生不悦。送走客人后,她就气呼呼地说:“你干什么当着大家的面拥抱女人!”
毛泽东说:“这有什么,西洋礼节嘛!”
两个人在此时就已经为史沫特莱闹了不愉快。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史沫特莱在延安工作,经常和毛泽东聊天,谈话范围很广,也很投机。
当时贺子珍的心情很不好,她怀孕了,健康状况日下,不能像其他女同志那样更好地工作。同时,她觉得毛泽东和外国女人一起跳舞,心中非常郁闷。
有一次,贺子珍经过史沫特莱的窑洞,见门口站着毛泽东的警卫员,顿时大发脾气,破门而入。
毛泽东正在窑洞内和史沫特莱、吴莉莉谈话。
贺子珍愤怒了,她用手电照着史沫特莱、吴莉莉大骂:“资产阶级舞蹈家”。
这说明,她在内心深处,对交际舞,特别是毛泽东跳舞是不能容忍的。
毛泽东感到尴尬,赶紧把贺子珍拉回家。
贺子珍十分委屈和气愤。朱德的夫人康克清,以及其他女将们都极力支持她。
矛头自然指向了史沫特莱。
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了贺子珍出走延安、远赴苏联。
作为交际舞发起人的史沫特莱在延安妇女中被恶言相向,指责她败坏军风。
1937年9月,史沫特莱怀着惆怅的心情离开了延安。
王实味被处决
交际舞带来的另一场风波,主角是作家王实味。
王实味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恋爱问题脱党,1937年春重新入党。
1937年10月,他来到了延安,先后任陕北公学第七队队长、马列学院编译、中央研究院文学研究室特别研究员。
王实味性格狂躁、偏狭,对人对事出言刻薄,颇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派头。因此,许多人对他敬而远之。
延安掀起交际舞热潮后,王实味就是坚定的反对者之一。
他对跳舞特别憎恶,曾扬言说:“跳舞的没有好东西。跳、跳,跳你个鬼!”
如果仅仅是口头上说说也就罢了,可王实味偏偏还要诉诸于文字。
1942年3月,他将自己对延安生活的感受,写成了5000多字的杂文《野百合花》,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正是这篇文章,为他惹来杀身大祸。
在《野百合花》开头,王实味写道,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青年怀着抗日热情来到延安,却发现中央大礼堂的通宵达旦地举行舞会,一派“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
文章发表后,在延安引起轰动。国民党看到后,更是如获至宝。
西安的特务机关把王实味的文章印成书,到处散发,国统区的反动刊物更是借此大肆攻击延安。
王实味本人也遭受了灭顶之灾。
他被扣上了“国民党特务”等多项帽子,开除出党。即使他痛哭流悌,承认自己的言论犯了弥天大罪,甚至磕头求饶,也丝毫无济于事。
1946年,王实味的审查结论公布,他被定为“反革命奸细分子”。
1947年3月,延安被国民党轰炸,王实味被转移至晋绥根据地。后来经过康生秘密批准,王实味于当年7月被处决。
对于他的死,毛泽东感到十分遗憾。
毛泽东虽然也批评过王实味,但一直怀揣着治病救人的心态,还曾让秘书胡乔木给他写信,找他谈话,帮助他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1948年4月初,毛泽东从陕北渡黄河,进入晋绥根据地时,才知道王实味已死。
他悲愤地说道:“说杀就杀,赔我一个王实味来!”
1979年以后,王实味的原配妻子刘莹为夫上访,四处鸣冤。1991年,公安部终于做出了审查决定,明确说明“对王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处决予以平反昭雪。”
由于种种风波的出现,加上后来的整风运动,交际舞逐渐退出了延安军民的生活。
1942年以后,群众性的大秧歌取代了交际舞,。
从此,延河边再也映不出交际舞的身影,一段特殊的文化记忆随延河水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