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政部公布了一组数据引发热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262.1万对。与2023年相比,结婚登记数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了约20.5%,全国结婚登记数创下了45年来的新低,而离婚登记数增加了2.8万对,上升了约1.1%。在上海,结婚登记数也出现了下滑,从2023年的104210对下降到90167对,闵行区虽然依然是上海婚姻登记的热点区域,但整体趋势也是下降的。

(数据源自“今日闵行”)

结婚登记创新低且降幅超20%这一社会现象可能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一、社会经济层面
经济压力因素

  • 现代社会生活成本高昂,特别是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许多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难以承担组建家庭的费用。例如,在大城市中,购买一套住房可能需要掏空双方家庭的积蓄并且背负高额的房贷,这使得一些情侣对结婚望而却步。
  • 就业竞争激烈,工作不稳定也影响了结婚意愿。人们担心结婚后生活质量下降,难以维持家庭的经济稳定。
    经济独立与个人发展
  • 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独立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和个人发展。她们不再将结婚视为人生的必然选择,而是更注重自身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例如,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而不是过早地结婚生子。

二、社会观念层面
婚姻观念转变

  • 传统的婚姻观念逐渐淡化,现代社会更加尊重个体的自由和选择。人们对婚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愿意为了结婚而结婚。一些人认为单身生活同样可以充实和幸福,对婚姻的依赖感减弱。
  • 离婚率的上升也让人们对婚姻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看到身边离婚案例中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争夺等问题,使得一些人在考虑结婚时更加谨慎。
    社交方式变化
  •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虽然社交网络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结识不同的人,但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表面化和虚拟化。真正深入、稳定的恋爱关系变得相对难以建立,从而影响了结婚登记的数量。

三、人口结构层面
性别比例失衡

  • 在某些地区存在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这使得部分男性在婚姻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难以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结婚登记数量。
    晚婚晚育趋势
  • 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进入职场的时间也相应推迟。同时,人们在事业发展、经济基础积累等方面需要更多的时间,导致普遍的晚婚晚育现象,这也使得在特定年龄段内的结婚登记人数减少。

四、政策与社会环境层面
生育政策影响

  • 尽管生育政策不断调整,但目前养育孩子的成本和精力投入仍然很高。缺乏足够的生育支持政策,如育儿津贴、教育补贴等,使得人们对结婚生子产生顾虑。
    社会包容度提高
  • 社会对单身、同居等多种生活方式的包容度提高,不再像过去那样对单身者有很强的舆论压力。这使得一些人即使不结婚也能在社会中正常生活,减少了他们为了迎合社会压力而结婚的动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