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的九炷香: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


杨 斌 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几个富有特色的历史主题与文化意象作为线索,串联起世界多地在历史上开启互动的广泛历史。

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莲生/莲化”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并非从本土的南方沿海地区传来,而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

全书内容形散而神聚,以莲印、海贝、龙涎香等微观事物为线索,追溯它们的来源和去向,及其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广泛探讨以中国为主要对象的亚洲大陆,与印度洋诸地、太平洋岛屿等地的文化、贸易交流史,最终展现出一部丰富又精致、跨越几个世纪的全球互动史。

《意识与社会:1890—1930年欧洲社会思想的新取向》


〔美〕H.斯图尔特·休斯 著,李丰斌 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意识与社会》是美国历史学家H.斯图尔特·休斯的代表作,奠定了作者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本书研究19世纪末期欧洲不断变化的社会思潮,所涉思想家和问题都颇为广泛,包括克罗齐、涂尔干、弗洛依德、韦伯、尼采,以及其他伟大的欧洲思想家,可以说是对“天才集群”的研究。

本书的主旨,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言:“我所要努力去发掘的(至少在一些经过挑选的思想家中去发掘),就是构成20世纪早期批判性之自觉的共同态度。”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与当今社会仍然紧密相关:事实与价值的分离是否站得住脚,甚至,是否需要?合理性与柏格森或弗洛伊德的理念是否合拍?科学与宗教之间是否有,或者是否应该有关系?对后人而言,历史学是否有终极意义?

《寻找正确的单词: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


[美] 辛迪·温斯坦、布鲁斯·米勒 著,鲍伟奇 译,薄荷实验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医学人文作品很多,而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文学和医学两种视角的合作叙述——加州理工学院英文系教授辛迪·温斯坦借由对语言和文学的热爱来表达对父亲去世的悲伤,神经学家、加州大学记忆与衰老中心主任布鲁斯·米勒则通过剖析她的故事来解释这一切失去、遗忘和悲伤的科学原理。

本书以文学的优美和科学的严谨,将个人回忆录、文学以及大脑健康的科学和历史结合起来,为生活被阿尔茨海默病改变的家庭提供了一份宝贵指南,这种结合也将帮助读者获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任何一种声音都更全面的了解。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1885—1898):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


林文仁 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法战争爆发后,“甲申易枢”事件随即成为晚清史上的重要拐点,代替恭亲王班子的醇亲王人马,与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北洋、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实现了怎样的政治共生?而随着醇亲王去世和光绪帝亲政,帝后两党终于直面最高权力“铁王座”,在甲午战败与维新派的催化下,这一不可回避的矛盾何以最终走向直接对决?英国、俄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列强,又在此间派系政治中,虎视眈眈地图谋着怎样的利益盘算?派系政治魔咒下,甲午战争和戊戌维新仍有鲜为人知的一面,本书为晚清史学者林文仁的代表作,重审晚清历史最后关头,最高权力统治者的残酷博弈和失掉的国运。

《父母格差》


[日]志水宏吉 著,高璐璐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在日本,“父母格差”一词主要指向家庭教育环境差距的问题。作者认为,日本当下已经进入了从“精英主义”(“优绩主义”)向“父母格差”社会转型的时代,而“父母的财富”和“父母的教育愿望”决定了儿童的教育背景以及未来的社会地位。本书从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这三个角度入手,选取多个案例,分析了日本如何成为一个父母格差国家。作者认为,从家庭环境来说,教育资本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资本三者构成。一方面,虽然财富对教育有极大影响,但并非有钱的家长就一定能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即使没有太多的金钱投入,也能从自身素质出发给孩子好的影响,其相对宽松的环境也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作者针对自身任教的大阪大学的学生做了深度调查,考察了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学生是如何进入国内顶级高校,并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对其自身的影响。从教育行政角度,也考察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并提出重新规划教育目标和实现教育公正转型所需的若干措施。

《梅源记贤:王圻传》


叶 舟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王圻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重要的文史学家、文献学家,他编撰的《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三才图会》等巨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同时他是一位清廉直臣,在知县知州、监察御史、学政等任上为公为民,《明史》记载他致仕还乡后在上海吴淞江畔遍植梅林,目为“梅花源”。本书从王圻清正、博学、经世的一生入手,全面呈现王圻的生活环境、活动轨迹、交游情况、著述成就和思想内涵,既有生动的叙述,又不乏深入的解读,力求栩栩如生地还原王圻以一身正气出入风云官场,到梅花源畔笔耕不辍的起伏生涯,为大众全景式勾勒明代上海地区的传统文脉、江南风情和海派特色。

《惹作》


易小荷 著,新经典 | 文汇出版社出版

《盐镇》之后,易小荷最新作品,深入大凉山腹心地带,还原一个“不存在”的女性的一生。

在大凉山这个自成体系的世界,生死随意而暴烈,当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这里的人们依旧生活在古老的传统里,崇拜山川大地的各种神灵,笃信毕摩文化,和牛羊交换灵魂来治疗病痛。惹作的死,也牵扯出两个古老家族的百年命运与大凉山的魔幻现实。

作者挑战性地以小说笔法书写非虚构故事,将口述采访、民族风俗、彝族吟唱、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代代女性的故事,故事里有歌声,也有哭声和笑声。

《春风最随美人意》


王 帅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春风最随美人意,为她开了百种花。

月移花影香满室,此生只对她低头。

自古好事者皆因真爱而入藏书画,而本书中的诸文字,正是作者对其收藏近现代书画、诗文稿的付出与心血的真爱。这份爱在作者收藏的一幅幅书画、手稿中,是对母亲的思念、对妻女的关爱,也是自身对世间百态的经历与品评,更是对时代风物的体味与琢磨。

本书是一本以读画为主题的随笔集。旧画、旧人、旧事,以颇具个人风格的文字,道尽作者十几年来对其近现代书画、手稿收藏前后的始末,试图读尽画内的旨趣,叩问世间的美。

《何为通人:经世视野下的沈曾植》


浙江省博物馆 编,陆 易 主编,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沈曾植作为清末民初的学界领袖,影响笼罩后人诸多领域,日本近代汉学开创者的内藤湖南对沈曾植极为敬重,曾说,到中国务必要见沈氏,因为他是“通达中国所有学问的有见识的伟大人物”。

为了尽可能充分展现沈曾植的多元学术领域,本书按“刑律”“舆地”“佛学”“诗文”“书学”五部分来一探其“通”,希望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沈曾植在面对晚清内忧外患之衰世时无可奈何的悲愤与消沉,以及如何寻找经世路途来直面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在今天学科划分愈趋细化的时代背景下,本书对于我们重新认识20世纪初的学术史和思想史有着重要意义。

《我从达尔文那里学到的投资知识》


[印]普拉克·普拉萨德 著,彭相珍 译,中译出版社出版

投资行业正处于危机状态。绝大多数股票基金经理无法长期跑赢市场,导致大量资金从主动型基金流向被动型基金。投资者应该从哪里寻找新的投资途径?

普拉萨德凭借其在投资领域取得的长期高额回报,分享了其独特的投资灵感来源——进化生物学。他深入挖掘达尔文学说的核心理念,将自然界的鲜活案例与自身丰富的投资实践紧密结合——熊蜂的生存策略如何帮助我们接受可能会错过特斯拉的决策;驯服银狐的实验揭示了成功企业应具备什么样的特征;为什么一只小青蛙模仿一个更大的竞争对手的呱呱叫声可以揭示公司不诚实的迹象……普拉萨德以生动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文笔,巧妙地将达尔文的理论与投资实践相联系,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