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歼-16如何在超视距空战中对付F-35。之所以是歼-16,原因很简单,作为我国装备数量最多的重型多用途四代半战斗机,歼-16的装备数量已经超过400架,而且其本身也承担着制空作战任务。而F-35隐身战斗机不仅是美军乃至全球范围内装备数量最多的五代机,同时也是我国周边最多的五代机,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对抗中,歼-16对抗F-35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通常来说,在超视距空战中,战斗机使用火控雷达来发现和跟踪空中目标。作为四代半战斗机里的佼佼者,身为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的歼-16装备了一部氮化镓材质的AESA雷达。这款雷达有两个非常突出的优点,一个是采用了最先进的氮化镓材质。第二个就是实现了数字化,是目前最先进的数字阵列雷达。

相比早期批次歼-16使用的砷化镓材质的AESA雷达,新雷达在不改变机头尺寸、孔径的前提情况下,理论探测距离大约增加了一倍,实际探测距离则提升了70%。



数字阵列雷达是一种接收和发射都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数字化相控阵雷达。众所周知,任何电子设备只要涉及到数字化,性能绝对先进。

相比模拟制式的AESA雷达,数字阵列雷达的系统资源调度能力更强,波束指向控制也更灵活,因此更容易实现多功能,简单讲就是多任务能力更强,这一点对于定位于多用途战斗机的歼-16而言很重要。

其次,数字阵列雷达的信号接收处理动态范围更大,因此抗干扰能力更强。而且由于取消了移相器和衰减器以及大量的电源电缆和控制电缆,因此数字阵列雷达的整机功耗更低、可靠性更高。

最后,数字阵列雷达还可以轻松形成各种特殊赋形的照射波束,从而实现可控的空间功率分配,被雷达告警装置截获的概率更低。说人话就是可以用功率低于雷达告警装置阈值的雷达波束对目标进行探测和稳定跟踪,然后对方还发现不了。此外,数字化的特性让数字阵列雷达能够通过同时形成多个波束实现宽角空域覆盖和对多个目标的同时高数据率搜索与跟踪。再说人话就是探测范围更大,不需要安装侧视雷达就能对机身两侧较大角度范围进行探测。另外就是对隐身目标的发现概率提高,跟踪能力增强。

再加上高达950毫米的超大尺寸天线,以及数量超过2600的T/R模块(四代机里最多)。搭配上目前最好的PL-15中远程空空导弹和PL-17超远程空空导弹,歼-16能够在超视距空战中碾压几乎所有的非隐身战斗机。即便是F-35这类准五代机也能有效对抗。



歼-16的雷达并未解密,不过我们可以用已经升级为氮化镓材质的国产LKF-601E型AESA雷达来大致推测歼-16雷达的性能。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升级后的LKF-601E雷达对典型空中目标(RCS=5㎡)的最大探测距离超过200公里,那么雷达天线阵面直径接近1米的歼-16的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不会小于300公里。



F-35A的AN/APG-81型AESA雷达不仅采用的是落后的砷化镓材质,而且也不是最新的数字阵列雷达,至少落后歼-16的雷达一代。其整体性能仅与我国用于出口的KLJ-7A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相当,对典型空中目标(RCS=5㎡)的探测距离约为170公里。



F-35的正向RCS为0.0651㎡,歼-16的正向RCS为1㎡,带入雷达系统的最大探测距离公式,歼-16对F-35的最大探测距离将缩小约67%,即能够在约100公里外发现F-35。F-35对歼-16的最大探测距离将缩小约32%。也就是说F-35能够在114公里外发现歼-16。很显然,凭借碾压级别的隐身能力,F-35在雷达落后一代的情况下自然能够实现对歼-16的先敌发现。

不过相对拉胯的中距弹拖了F-35的后腿。通常来说,中远程导弹打击中高机动目标时有效射程只有最大射程的一半(所谓的“不可逃逸射程”)。因此携带最大射程为200公里的PL-15的歼-16在100公里外就可以开火,而携带最大射程为160公里的AIM-120D的F-35即使能够率先发现歼-16,却依然要等到80公里外才能开火。而这个时候,F-35不仅早已经被歼-16锁定,并且PL-15也已经发射。

PS:当然,在双方距离大于“导弹最大射程”一半的时候也可以发射,只不过中距弹在超过最大射程一半后会处于能量不断减少的非动力阶段,很容易被战斗机这类高机动性目标甩掉。此时的命中率自然也就几近为零,最多起个打断“对方施法”的作用。至于为何选择PL-15而不是射程更远的PL-17,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与F-35的对抗中,如果没有己方其它空中节点提供中继制导,歼-16单靠自己的雷达无法发挥PL-17的远射程优势。



此外,PL-15采用的是氮化镓材质的AESA雷达导引头,即使是对F-35这样的隐身目标的锁定距离也能够达到20公里,而采用传统PD雷达导引头的AIM-120D对歼-16的正面锁定距离只有约13.6公里,这意味着歼-16不仅能够先于F-35发射导弹,还能够抢先完成中段导引转身撤离战斗。

很显然,在一对一的超视距厮杀中,F-35能够凭借隐身性能的绝对优势,实现对歼-16的先敌发现。但是由于中距弹方面的劣势,无法实现对歼-16的先敌发射,反而会面临被歼-16抢先发射导弹且率先完成中继制导的危险局面。

很显然,至少是在现阶段,歼-16在与F-35这类准五代机的超视距空战中不落下风。但是需要承认的是,这种与准五代机的视距空战对于歼-16而言其实非常危险。歼-16之所以能够拥有对F-35先敌开火的优势,原因就在于PL-15拥有20公里的“不可逃逸射程”优势,但是这个距离对于双方超过2.4倍音速的相向飞行速度而言(约816米/秒),也就是24秒。

歼-16飞行员需要在24秒内完成从敌我识别、稳定跟踪、目标参数装订、锁定和发射在内的一系列流程。不过做完这些并不等于全部完事,由于PL-15的导引头对F-35的最大锁定距离仅为20公里,因此歼-16飞行员还需要在接下来的80公里对其进行中继制导。PL-15的平均飞行速度按照4倍音速计算,F-35的飞行速度按照1.2倍音速计算。80公里的制导距离花费的时间为45秒,这45秒里歼-16不能有太大的机动。

并且上述这一切操作都会在己方雷达告警装置尖锐的警报声里进行,因为此刻歼-16同样处于F-35雷达的稳定跟踪过程中,并且从第24秒开始,歼-16还需要面对F-35发射的AIM-120D中距弹以4倍音速的极速逼近,而自己还无法进行规避。当完成对PL-15的中继制导后撤离时,AIM-120D已经处于歼-16飞行员的目视范围。考虑到双方速度和机动性上的巨大差距,此时歼-16需要依靠电子对抗系统和雷达箔条而不是所谓的极限机动来摆脱AIM-120D的攻击。



很显然,歼-16被命中的几率大概率是要高于摆脱攻击的几率。所以,歼-16与F-35一对一的超视距空战虽然大概率能赢,但是双方的交换比无限接近于一,不算太好。并且这个交换比会随着美军的AIM-260远程空空导弹的服役而变得更难看。AIM-260的综合性能最大射程与PL15相当,等其装备后,F35在与歼16的超视距空战中将拥有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和先敌返回(先完成中继制导)的全面优势。



那么歼16还有办法赢得与F35的超视距空战吗?你别说还真有。在近期官方的报道中,歼-16展示了其迷人的蓝色卡姿兰大眼睛(IRST),而这便是歼-16对抗五代机的利器。



“IRST”全称是“长波红外搜索跟踪系统”。这是一款全被动搜索的传感器。不主动发射电磁波,仅依靠红外光谱来探测和跟踪空中目标,因此目标不会意识到自己已被探测到并正在被跟踪。歼-16的“IRST”平时收纳于机身内部,探测头朝内以保护其球形玻璃罩。使用时IRST翻转至工作状态,探测头朝外。



战斗机的红外辐射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发动机尾喷口,发动机尾焰辐射主要为3~5微米的中波红外线。另一个则是战斗机在飞行时机身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红外辐射,主要是8~14微米的长波红外线。需要注意的是,大气层对这种长波红外线的阻碍较小,尤其在中高空很容易被探测到。

对于五代机而言,红外隐身措施也仅针对发动机尾喷口,机身并无任何红外隐身措施。而超音速巡航能力又是“4S”指标之一,因此其长波红外辐射比四代机还要严重。而超视距空战的空域一般都位于中高空,因此主要针对长波红外线的IRST(长波红外搜索跟踪系统)成为歼-16对抗F-35的利器。参考俄罗斯同类型产品的性能,歼-16的IRST至少能够在100公里外发现F-35。这为歼-16利用IRST在超视距空战中无损对抗F-35提供了可能。



由此衍生的新战法非常有意思。当己方侦察体系发现来袭的F-35后,通过高速数据链将目标大致位置信息发送到歼-16,后者则携带多架无人僚机起飞。在靠近大致位置后,一架无人僚机前出充当诱饵,诱骗F-35雷达开机,同时将F-35的实时位置信息发送到歼-16,歼-16则携带余下无人僚机绕过F-35的雷达探测范围,从其它方向逼近到大约100公里的位置,然后通过IRST发现F-35并对其进行稳定跟踪,此时,歼-16通过类似长基线三角测量的方法,利用数据链交换无人僚机的IRST的探测数据,计算出目标的精确距离数据,然后发射PL-15,并交由无人僚机对PL-15进行中继制导。而歼-16则可以选择立刻返航或者在未命中目标的情况下选择再次补刀。



由于全程采用了静默攻击,F-35只会在PL-15的雷达导引头开机的时候发现来袭的PL-15,这个时候PL-15距离F-35仅20公里。F-35几乎是难以逃脱被命中的命运。而歼-16仅仅会损失掉充当诱饵的无人僚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