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歼-35A首次公开亮相,标志着中国空军继美国空军之后,也进入了“双隐形”战机时代。在空军已经拥有了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的情况下,歼-35A到底是凭借着什么本事,才能够在空军拥有一席之地呢?就在最近,来自沈飞的专家,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2月22日,中航工业沈阳所首席专家王永庆做客央视《开讲啦》节目,向观众们讲述歼-35背后的故事,在不泄密的情况下科普歼-35的性能。


对于“歼-35A到底有多厉害?它是世界最强吗?隐身性能怎么样?在全世界的五代战机中排第几?”这些问题,王永庆只是委婉的表示歼-35A外形的每一个细节都融入了先进的设计技术和设计师的智慧,所以它的“颜值”很高,好看的飞机性能一定好。

至于歼-35A在空军中的定位,王永庆用打篮球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歼-35A相当于“组织后卫”,既能自己得分,也能协同组织,调动其他人共同发起进攻。

从沈飞专家的话语中,大致就能对歼-35A的任务定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在篮球比赛中,组织后卫相当于球队的场上指挥官,负责球权的分配以及球员的走位,要梳理整支球队的进攻。


虽然组织后卫通常不是队伍中最强壮的,也不是最高的,但往往拥有出色的控运技术,传球手法也是最出色的,并且往往是球队当中最灵活的。沈飞的专家用“组织后卫”来形容歼-35A,也从侧面说明歼-35A的速度、航程虽然不如歼-20、歼-16这些重型战斗机,但是“球商”(航电系统、数据链)可能更占优势,“身手”(亚音速机动性与隐身)更好,在战场上不仅能击落敌机(得分),同时也能助攻队友得分。如果说预警机是场下的球队主教练,那么歼-35A就是场上的代理主教练,能够在一线战场上兼顾侦察、指挥,提升整个机群的战斗力。也就是说,歼-35A是一款高度信息化的战斗机,能够成为我军战场数据网络的一个关键信息节点,不仅能杀敌,还能协助友军杀敌。

作为中国的第二款隐身战斗机,相较于2017年就服役的歼-20,歼-35必然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在机体材料、加工工艺、隐身细节处理方面能少走不少弯路。比如在隐身方面,歼-35没有鸭翼、也没有腹鳍,同样采用了DSI进气道,在其他方面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体积更小的歼-35,自然在隐身方面能有一些优势。


当然,这并不是说歼-35的综合性能,就要比歼-20、歼-16强了。如果说歼-35是“组织后卫”,那么歼-16就是球场上的大前锋,歼-20则是球场上的中锋。与身材相对矮小的组织后卫相比,大前锋与中锋在攻防两端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进攻的时候,大前锋与中锋距离对手的篮筐更近,需要跟对方最强壮的球员“肉搏”,牢牢占据最有利的位置,通过娴熟的内线进攻技巧以更高的命中率得分,同时也要争抢进攻篮板,为球队争取二次进攻机会。

而在防守的时候,大前锋与中锋则是球队的核心,负责镇守球队的禁区,通过干扰、盖帽等方式阻止对手的进攻,同时要保护后场篮板,不让对手获得二次进攻机会。

歼-20和歼-16就是空军的定海神针,进攻的时候利用速度、火力航程优势冲在第一线,与敌军的重型战斗机交手。并且经常要主动深入对手的“禁区”,通过发射远程空空导弹来攻击敌军的预警机、加油机、运输机等重要目标,削弱敌方空军的作战效能。

而在防守的时候,歼-20与歼-16拥有更快的飞行速度、更长的滞空时间,能够更高效的在战场上空进行巡逻,对敌方攻击机群进行截击。

我们不能因为组织后卫比大前锋、中锋用更好的控球技术,就认为组织后卫比大前锋、中锋强,也不能因为大前锋、中锋比组织后卫更擅长盖帽、抢篮板,就因为大前锋、中锋比组织后卫强。同理,歼-35、歼-20、歼-16都有自己擅长的绝活,不能从单一角度进行对比,就认为哪款机型一定更强。

而且从歼-20与歼-35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展现出成飞与沈飞这两家研发单位处于一种良性竞争、互相进步的状态,与巅峰时期的苏霍伊跟米高扬设计局非常相似。冷战时期,苏霍伊与米高扬一直处于竞争状态,一开始苏霍伊专注于各种截击机的研发,苏霍伊战机一般装备于苏联国土防空军,而米高扬则牢牢把持着苏联空军战机的主导权。


后来米高扬凭借米格-25,成功将手伸到了苏联国土防空军那里,让米格-25成为了苏联国土防空军的主力。感到危机的苏霍伊也不甘示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苏-25、苏-27,成功进入苏联空军服役,并且基于苏-27PU研发的苏-30,也开始获得国土防空军的订单,只不过苏联很快就解体了,原本作为截击机研发的苏-30失去了用武之地,后来又被苏霍伊改进为多用途战斗机,焕发了第二春。

而成飞与沈飞也处于微妙的竞争状态,之前的沈飞负责研发双发重型战斗机,专注于装备空军,歼-11与歼-8都是空军的主力。而当时的成飞则负责单发战机的研制生产,歼-10、枭龙与歼-7不仅装备解放军,还频繁对外出口。

但是到了五代机领域,成飞率先搞出了歼-20,成为了空军的主力战斗机。而沈飞在很长时间内都在网上备受诟病,认为沈飞只会抱着苏-27生产线吃老本。其实沈飞一直围绕苏-27来生产战斗机,并不是不思进取的表现,而是军方需要沈飞基于苏-27这个优秀的重型四代机平台,为军方持续量产可靠的重型战斗机,在歼-20服役并形成可靠战斗力之前,基于苏-27研发的歼-11A/B,一直是军方综合作战能力最强、最可靠的重型战斗机。即便在歼-20服役后,歼-16依然能够在空军中拥有一席之地。并且在为空军稳定提供重型战斗机的时候,沈飞还抽空为海军搞出了歼-15舰载机。

更难为可贵的是,当年沈飞只是从俄罗斯那里获得了单座的苏-27SK生产线、从乌克兰那里获得了一架单座苏-33的原型机,沈飞在没有引进双座型技术的情况下,自己搞出了双座型的歼-11BS与歼-16,还为海军研发出了双座型的歼-15,这绝不是不思进取的单位能办到的。

而到了五代机领域,沈飞并没有因为空军选择了歼-20而自暴自弃,而是自筹资金开始研发FC-31,并最终变成了如今的歼-35,不仅装备解放军,还准备对外出口创汇,成为美国F-35、俄罗斯苏-57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从设计来看,歼-20“偏激进”,歼-35偏保守,这也跟不同的时代背景有关。歼-20研发的年代,我们承受的空中压力较大,又在发动机、航电设备方面没有如今的技术底蕴,因此歼-20选择了较为激进的气动布局,以较高的技术风险为代价,换来了很强的空战性能。

而在拥有了歼-20之后,解放军面对的空中压力大为缓解,歼-35的设计就能以稳为主了,选择了在国人看来四平八稳的常规气动外形,虽然歼-35可能没有歼-20那样高的升力系数,超音速性能也不如歼-20,但很可能拥有更好的低空低速操控性能,更适合对地攻击,隐身性能也拥有一定优势。

对于解放军来说,歼-20更适合打高端局,而歼-35则更适合“虐菜”,当歼-20清理掉敌方的高性能战机之后,就轮到歼-35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了,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都是歼-35的打击目标。

而且航电性能不俗的歼-35,还能够指挥歼-16、歼-10C攻击目标,提高友机的作战效率。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歼-20就没有类似的能力了,就像现代篮球当中,不少中锋也开始具有不俗的传球组织能力,传统护框型中锋越来越罕见,更多的中锋也开始具备持球大核式的打法。

因此歼-20并不是传统中锋,而是新时代的中锋,既能抢篮板盖帽得分,还有不错的传球功底,也就是在战场上指挥友机作战。

只不过在使用成本方面,偏向于中型战机的歼-35,会有一定优势。再加上歼-35将来要大量出口,并成为海军的舰载机,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歼-35的造价还会进一步降低,未来的数量优势可能会更大。


就像王永庆在节目中提到的那样:把最先进的技术集成在一起,并不一定能造出最好的战斗机。而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F-35了,这款战斗机无论发动机还是雷达,在全世界都处于一流水准,但却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作为飞机总设计师,要把握的是飞机整体的“好”,不是某个系统的“好”,这就是系统思维,通俗地说就是需要有大局观。

歼-35这款战斗机,如果单论某一方面的性能,可能不如F-35,但却没有F-35那样偏科,而是在解放军拥有了歼-20的情况下,能够与歼-20形成完美的互补搭配。有了歼-35带来的压力,也能促使成飞不会懈怠,用动力继续对歼-20进行改进。如果一家独大的话,代表就是印度的斯坦航空公司,靠一架光辉战斗机就能躺平吃30年,拥有成飞、沈飞的中国,无疑是幸运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