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是一个有着时代标识的词语,在如今商品发达的社会已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古代,粮食存储是国家大事,汉代贾谊提出“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说的就是积贮粮食是治国之本。
粮食有多重要,储存它的粮仓就有多重要。在河北蔚县蔚州古城鼓楼西侧静静伫立着一座古老的粮仓——常平仓,这座粮仓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并一直使用到本世纪,曾被“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认证为“沿用至今年代最久的粮仓”。
参观常平仓之前不妨先到博物馆转转,对这个现代人已经有些“陌生”的事物做个了解。馆内不仅介绍了粮仓的相关内容,还详细描绘了明代蔚州城池布局图,展示出粮仓的修建背景和当时粮仓所在位置。
粮仓内设有曲折迂回的地库,整齐的石砖铺墙,内部空气隔绝,有防潮保鲜的效果,可以很好地延长粮食的保存时间。
古代粮仓有很多种,皇家粮仓称即常平仓,民间所建义仓、族仓、社仓,还有军队使用的军仓或卫仓、运输使用的漕仓等。明时蔚州驻军较多,最早粮仓为蔚州卫仓,清初变为国仓,更名常平仓,在保持明代格局的同时有所扩建。
常平仓原有仓廒11座,储量巨大,现存大小仓廒五座、东厦房五间、仓神庙和戏楼各一座。仓库建筑外形为明清风格,高大宏伟,没有多余装饰,墙体比一般民居要厚上许多,其下还有厚重基台,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
走进粮仓更能真切感受到古人的仓储智慧。无论选址还是建筑构造都颇有讲究,仓库地面和墙壁都能很有效地防火防潮,仓顶设有悬山式天窗,窗内有苇席编织的网格,可以预防鸟类进入。
粮食按种类分别贮存,其上插着竹筒来保持通风和干燥。
走在粮仓内,古代大车、盛谷的斗、升等农用工具烙印着时代属性,空气中可闻稻谷味,朴素的场景瞬间就将人们带回到了几百年前。
“仓廪实,天下安”。在古时,贮存着满满粮食的粮仓就是国家的底气,她们外观朴素大方,默默伫立,却总能带给人们莫名的踏实和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