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文化#在我国青藏高原上,有一片巨大的湖泊,它被誉为“高原蓝宝石”,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孕育出中国特有的三文鱼。这里以其壮阔的湖光山色与深厚的文化、生态底蕴,成为无数旅人心中的圣地,今天我将用镜头带着大家走进这里“青海湖”。



八月的青海湖,是一幅由高原阳光、青蓝湖水与金色花海共同绘就的画卷。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不仅承载着青藏高原的生态密码,更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独特的文化与自然交融之美。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到了北魏以后,始称青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而藏语名为“错温布”,但意思都是蓝色或青色的湖。但如今我们熟知的青海湖一名始于近代,1949年后才普遍称青海湖。



青海湖是世界上最高的湖泊之一,湖面海拔3196米,整个青海湖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现椭圆形状。那么或许有朋友会问,青海湖是如何形成的?青海湖的发展之初可以追溯到古生代,中生代初期,这片土地受北西断裂的影响,盆地中间隆起,逐渐发育形成现在的青海湖南山,将盆地一分为二成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第四纪初—早更新世末,青海湖盆地开始大幅度沉陷,直到距今20—200万年前最终成为湖泊。



青海湖的周长,在北魏时期号称千里,随着勘测技术的进步,到了唐代测量为400公里,清代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对青海湖勘测为350公里。其实以唐代和清代的测量数据看来,青海湖是逐渐缩小的。但随着近几十年来,随着当地政府对青海湖的保护力度的加强,青海湖面积有了显著增加,如今青海湖的周长达到了360公里。



曾经有朋友问我,青海湖是出产三文鱼吗?青海湖属于微咸水湖,平均水温9.5°,三文鱼属于冷水鱼,因此这里非常适合三文鱼的生长。青海湖养殖三文鱼开始于2003年,经过20多年的试验,终于在2023年在龙羊峡建成了万吨级的三文鱼养殖场,年产三文鱼1.5万吨,全国近50%的三文鱼都出自这里。



虽然我来过青海湖两次,但是八月份来此还是第一次。八月的青海湖,给我的感觉就是色彩的狂欢。我驱车沿着湖边公路前行,右侧的湖水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高原,左侧则是绵延至天际的油菜花田,更远处的则是巍峨的群山。花海、碧湖与山峰之间,一道道鲜明的色带将景色分割,却又在远处的水天相接处融为一体。藏族牧民的帐篷点缀其间,黑白牦牛悠然啃食青草,仿佛一幅流动的唐卡。



我将车停在道边,一边欣赏着壮美的风景,一边呼吸着香甜的空气。一位藏族同胞恰巧带着孩子在身边拍照。我听到妈妈和两个孩子说,湖水美不美?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大声的说:美!藏族妈妈说,其实关于这片湖水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1000多年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奉命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时,唐王赐她日月宝镜,说日后若思念家乡,就拿出宝镜来看,家乡长安就会出现在你面前。文成公主千里跋涉,来到唐蕃分界地的日月山,眼看就要进入吐蕃领地,公主思念起家乡父老,便拿出日月宝镜,果然宝镜里显出了家乡长安,公主想到此一去再也回不了长安,一时泪如泉涌,难以成行。



然而,这位公主突然记起了自己神圣的使命,便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美丽的青海湖。公主翻过日月山继续朝西,她的眼泪变成河,随她西流,变为有名的倒淌河。



我听着入了神,差点忘了登船游览青海湖的时间,于是我赶紧驱车前往停车场,将车停好后由码头登上了游轮。游轮缓缓的离开码头,向着青海湖湖心驶去,随着乘船深入湖心,湖水的颜色随光线变幻,近岸处清澈见底,鹅卵石上的纹路清晰可辨,稍远处渐次过渡为翡翠绿,宛如液态的玉石,至湖心则化为深邃的蔚蓝,与天空的云影交织,让人恍惚间分不清虚实。偶有鱼群掠过船底,那是湟鱼在浅水区嬉戏,银白的肚皮一闪而过,如流星划过夜空。



美丽的风景不仅可以赋予游人精神疗愈,它还是“吞噬”时间的美丽“巨兽”,身处风景中,陶醉在自然里,时间觉得过得飞速,转眼间我该离开这里前往下个地方了。青海湖也逐渐隐入暮色,唯有经幡仍在风中猎猎作响。青海湖以它的历史厚度与生态智慧,为灵魂提供了一处栖息之所。或许,我们终其一生追寻的诗与远方。



欢迎关注我,用原创图文打动您,用镜头带您领略中国的美,看尽世界风貌,职业摄影师刘杰,带你看不一样的世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