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一则新闻震惊了所有人。
美国密歇根大学宣布终止和上海交通大学长达20年的学术合作。
此前一直网传的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停止招生的传闻成真!
要知道,“上交密院”是无数学霸的梦校,也是国内中外合作办学中分数最高的项目之一。
然而,谁曾想一夜之间,这所最牛的中外合办项目竟然说停就停了。
这已经不是中外合作办学的首次“触礁”:
去年九月,因为天津大学在美国制裁的大学名单中,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成立不到四年就夭折了。
此前加州伯克利分校表示“已经放弃对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全部所有权,换句话说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也有可能就此停办。
这几年,高考路线最火莫过于“中外合办”大学。
条件好点的家庭,莫不把“中外合办”当成香饽饽。
用大家的话说,中外合办大学是一条“拿钱换分”的好路子。
同样的分数,如果选择中外合办大学或项目,就可以去一个更高层次的学校。
正因为如此,这两年中外合办大学和项目可谓一位难求,分数节节攀升。
在中美关系前景不明之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该何去何从?
中外合办大学还能不能报?今后有哪些不确定性?该如何选择中外合办项目?
高考体系的家长建议好好调查研究,一定要认真阅读这篇文章。
01
— Dr小鱼 —
上交密院关停
上交密院这事我一直在跟进,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教育模式的一种前途。
先简单说说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关停的来龙去脉。
去年10月有5名中国学生被美方指控携带相机闯入格雷林营地,靠近多辆军车、帐篷和机密通讯设备,试图对密西根国民警卫队资产进行间谍活动。
而这5名中国学生恰好是通过上海交通大学与密歇根大学合作项目来到此地的。
5名中国学生被指控有间谍行为后,密歇根州国民警卫队总司令、州长格雷琴·惠特默连发五条呼吁,其中两条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关:
- 呼吁密歇根大学终止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关系。
因为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的学生正在密歇根大学学习,这是密歇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即他们是上交密院学生,惠特默称上交大与网络间谍部门有联系。
- 呼吁立法机构禁止密歇根大学使用国家资金支持其与上海交通大学的联合学院。
在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对密歇根大学学生提出指控后,国会议员约翰·莫勒纳尔 (John Moolenaar) 再次呼吁惠特默停止政府资助,支持密歇根大学关闭与上海交大的联合学院。
同时约翰·莫勒纳尔又致信给大学校长桑塔·奥诺 (Santa Ono),敦促该大学终止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关系。
他在请求信中还写到,要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密歇根大学联邦资助研究的完整性并仔细审查在密歇根大学校园学习的国际学生。
他还列举了多项例证试图说明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如何为国家安全带来了风险,认为中美联合学术机构就是敏感技术的传输带。
审查了莫勒纳尔提出的问题后,校长表示密歇根大学已启动了为期六个月的终止行动条款。
如今正式终止与上海交大的合作关系,但同时他也证实密歇根大学与上海交大之间在中国没有任何研究合作。
上交密院成立于2005年,作为国内老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一,它的关停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这也是继佐治亚理工学院深圳学院关停后的第二所。
上交密院关停后,这也不禁让人担忧南京农业大学密歇根学院会不会跟着遭殃?
自从特朗普上台后,中美紧张关系不断加剧,夹缝中生存的中外合作办学原本是学术交流的友好使者,多数家庭的留学平替,如今却成了国家间的斗争武器。
一旦国际关系走到悬崖边,真假与是非不复存在,只有利益。
02
— Dr小鱼 —
地缘政治面前,
中外合作大学前途未卜
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一些看似在稳定中生存的中外合作办学未来也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2013年,美国杜克大学、武汉大学和昆山市联合创办了昆山杜克大学,现在正是昆山杜克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
今年秋季,昆山杜克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招生,其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一。
近1万人申请,490名2028届新生被录取,其中包括349名中国学生和141名国际学生,比去年增加了近100人。
而等到这近500名新生毕业时,杜克大学又将面临着是否与武汉大学续签合同的决定,因为两者的合作协议将于2028年到期。
但谈到是否会继续合作时,昆山杜克大学校长文森特·普莱斯 (Vincent Price) 并没有明确回答该问题。
在2022年11月3日举行的艺术与科学委员会会议上,文森特·普赖斯就曾表示过,是否续签合同还在商议,必须保持清醒,如今全世界都在密谋让中外合作办学变得异常艰难。
2年过去,商议的结果似乎是遥遥无期。
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协议是有期限的,到期后需重新获取办学资质,否则将无法在教育部中外留学网站上查证。
为何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就续约一事迟迟不做回应?
这背后恐怕与昆山市支持建立半导体研究直接相关。
在严格管控的技术面前,中美合作办学既不敢触及美国法律的底线,也不得不警惕中国的法律。
昆山杜克大学这类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可以采用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标准招收学生。
但在大环境面前,即便有自主权,也还是受到无形大手的羁绊,更不要提那些没有自主权的中外合作的学院和项目了。
许多学者也在预测,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很难生存,因为自主权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曾在复旦大学任教、现为纽约市立大学政治学教授Xia Ming表示:“他们正在推动全面改革,因为他们希望其他大学,特别是中外合资大学,不再享有某种灵活性和特殊待遇。”
2023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威慑法案》,禁止大学与“令人担忧的外国”签订合同,除非获得教育部长的豁免。
众议院还通过了一项法案,恢复了一项备受争议的司法部计划,即“中国计划”,该计划旨在揭露与中国合作研究被认为损害国家安全的例子。
9月23日众议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提出:中国与美国资助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以及中美大学之间的联合研究推动了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核武器、人工智能和先进半导体等军事用途、新兴技术领域的进步。
在报告中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GTSI),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和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SCUPI)被特别点名批评,认为它们是以学术合作为幌子,将美国的关键技术和专业知识转移到中国。
报告发布后,加州大学伯克利校方提出过异议,表示开展的研究面向全世界开放,也从未发现教职工有从事其他目的的研究。
但任何辩称在地缘政治问题上都是螳臂当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在“已开始放弃TBSI 的所有所有权”并且“正处于解除联合法人实体的早期阶段”。
03
— Dr小鱼 —
中外合作办学很香,但也有不少坑
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资质等问题引发大量关停。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教育部不断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退出机制,2018、2019年共依法批准28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办学。
关停的机构和项目中,有些是自愿协商并主动提出终止办学申请的;
还有些则是因为教学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等问题,在评估工作中不达标而终止办学的。
其次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复杂,了解不够的家长被中介忽悠,结果耽误了孩子的前途。
这些年因为国外局势的不稳定,不少家庭将中外合作办学当作缓冲或是留学平替,等到孩子更成熟或是大环境更友好后再真正走出去。
但中外合作办学里面的坑巨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会落入中介设计好的圈套中。
中外合作办学有计划内和计划外的这两种招生方式。
- 计划内
它是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的统招生,需要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毕业后获得中外双方学校颁发的文凭。
它适合高考成绩好,又希望获得国内外双学位的学生。
- 计划外
它是学校采取自主招生,不占用高考统招名额,通过学校自己的入学考试或者申请材料来审核。
毕业后获得国外大学学位证书,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后,国家才给予承认。
计划外适合高考成绩不理想但希望通过其他途径出国留学的学生。
但这种也是陷阱埋伏最多、最深的地方。
尤其是高考放榜,孩子升学遇阻,家长慌不择路时,中介稍微做些套路或是饥饿营销下,家长就会中招选些不知名或没备案的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又有1+3、3+1、2+2、4+0等项目模式,它们代表的是在国内和国外学习的时间分配。
加号前是在国内学习的时长,加号后则是在国外学习的时间。
这些模式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如果与计划外和计划内的招生方式联系到一起,不多点心眼分分钟就会被骗。
首先,1+3、2+2、3+1等项目也被称为「国际本科项目」。
它们是由国内和国外课程学习两个阶段组成,相当于国内外合作高校联合培训,最终获得国外高校颁发的受认可本科学位。
1+3:是预科课程,国内学完一年预科课程后,用预科成绩对接国外大一学习。
不过很多市面上的一年制预科课程,比如OSSD和A-Level都是压缩的速成班,孩子学术能力不强或是语言不过关,就算去了国外,也可能会学不下去。
2+2:是中外学分互认项目,国内第一年学预科课程,第二年学国外大一课程,两年结束后转学分到国外读大二,它又包括两种:
统招2+2,是教育部批准的在高校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求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完成国内课程后赴海外就读,最后能获得两个国家的学位证书。
非统招2+2,是各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开办的转学分课程,最终获得海外高校的本科学位证书。
2+2项目五花八门,所以家长一定要看清楚,自己选择的2+2项目是哪一种。
3+1: 是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简称为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SQA HND)。
学生在国内学三年,并且英语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获得SQA颁发的项目证书,达到国外大学入学要求后,申请国外大学对应的专业完成本科学习,最短一年就能获得国外本科学位,还能继续攻读硕博课程。
严格来说这类项目有点类似于专升本项目,很多没有教育部的备案,文凭含金量低,回国就业可能会受到限制。
4+0:是在国内学校完成4年学习,获得国外合作学校本科学位。
如果是通过计划外招生进入4+0项目,一般是拿不到国内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只会获得国外合作院校的学位证书且学位证书需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外界有很多机构为了牟利,宣传计划外的4+0项目,结果背地里给孩子注册的是成人教育或是自考的学籍。
毕业后学生拿到的毕业证根本没有在教育部备案,做学历学位认证时就会露馅,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后续的考公考编或落户等。
4+0项目普遍要求较高,虽然学校把招生要求在官网中写得清清楚楚,不少焦虑的家长因为不太懂,寻找中介帮忙,最后可能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打了水漂,孩子还上不了学。
所有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大坑,那就是保录取,很多项目打着保录取的旗号,实际上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最重要的是,现在国外对成绩、背景条件等审核极其严格,一旦被查出来造假,透支的不光是父母的钱包,更是孩子的未来和信用。
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定要去看它是否能在教育部官网上查询到,能查到的才是真正合规合法的。
04
— Dr小鱼 —
大环境不稳定,
中产父母该怎么办?
中外合作办学内外患交加,国外动荡不安、学费又在不断增长的时候,中产父母该何去何从,成了热点话题。
能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家庭早晚都是想让孩子走出去的,但外部环境我们无法掌控,唯一能做的只有两点:
1. 保持乐观心态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在整个社会都处在低谷期的时候,人是特别容易因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恐慌心理的,但沉溺于问题本身只会带来情绪的宣泄,毫无改进可言。
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接受不确定性是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会灵活应对,而不是抗拒或逃避。
中外合作办学虽然有被迫退出的,也有不符合资质在关停的,但整体上是向好的,经历市场的选择和国家的规范,中外合作办学会逐步往重质不重量的阶段发展。
2. 积蓄能量和实力,不要妄想走捷径。
要想升学之路一路畅通,要么家长提前规划做备选、做托举,要么孩子有天赋又努力,否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不管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申请,亦或是国内高考、海外本科,申请前提都是个人实力的积淀,而不是走捷径。
所有捷径的背后都有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陷阱,掉入陷阱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
如果中美合作办学走不通,家长就要做好转轨的准备,而不是求助于外界的虚假保证。
去英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同样也能见世面、学知识、拓宽视野,只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以及摸清楚自己的底线,条条大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