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在沪上一些高校的课堂里,“产教融合”成了关键词,这也让同学们的“新学期第一课”格外特别。

上海海洋大学“新农班”的校外课堂就搬到了松江小昆山的农贸市场里。同学们穿梭在各色水产摊位之间,听老师讲解"虾兵蟹将"背后的经济密码。


这个对标"乡村振兴"战略、匹配产业需求创设的首期"农业专项班",由40名水产类本科生、21名研究生经校内层层选拔而来。

来自广西北海的大一学生劳雯洁,寒假特意去北部湾的水产市场做了预习,但在现场还是被导师问懵了。小劳说,因为自己的家乡靠海,她认识的海鲜不少。但当老师问起淡水鱼时,她的知识就有些不够用了:“知识比较缺少,需要更多学习。”


主修渔业经营管理的研究生郑志涵对水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充满好奇,还分别记录了养殖难度、分布地和品种。“以前是在手机或者在网页上对价格有所了解,很少有到市场上来了解的机会。”

这堂扎根一线的“开学第一课”,为“新农班”的课程创新定了基调。上海海洋大学"新农班"的跟班导师王春说,“新农班”本科阶段约两年的时间要用在基层锻炼上。“知道社会需求什么,我们的生产、我们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东西,一定是带着问题学习,动力就不一样了。”

除了去市场“接地气”,学校还邀请了多位农业企业专家成立行业导师团。在这家水产专业合作社,学生不仅能了解河蟹的产销模式,还亲眼见识了"新质生产力"在田间大显身手。


上海海洋大学"新农班"行业导师顾红明告诉记者,他会和学生们介绍大闸蟹的历史,讲一讲在养殖中间会碰到的实际问题,再一步步教学解决办法。

元鼎卓越农林创新班的内蒙古学生任美心在这堂课上受益匪浅。她以前并不知道,养殖能用无人机代替人力。“希望通过我的学习,把养殖技术带回到我的家乡。”

王春说,要想办法将课程内容跟企业的需求做对接。“带着科研任务也好,或者产品研发任务也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其实,各个高校都在从课程设置出发,强化校企联动,让学生更了解行业发展动向,上海交大的这堂《光纤通信新挑战》课程,与华为联手,由华为从产业需求出发,提出未来10年可能遇到的9个关键技术挑战,鼓励同学们发挥才智、向业内关键技术发起挑战。


新学期的第一课,华为技术专家远程接入,现场答疑。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关小凯,从自己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出发,询问了行业内的PtMP(点到多点)技术的使用情况。而华为光产品线技术规划部部长、首席技术规划师唐晓军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他许多灵感。


关小凯说,与行业专家面对面,能很好地帮助他了解行业前沿,“在商业化的角度上,对未来的科研也会很有帮助。”

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特聘教授胡卫生介绍,课程自推出以来好评如潮,同学们的选课热情也持续上涨。“每一个挑战点两周,然后一周是交大老师上,一周是华为老师上。一个是领军企业,另外一个是我们现在985高校,我们也是一个光纤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目前,仅交大的工程硕博士专项联培企业数量就已有49家。各个高校正通过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有针对性地培育未来的行业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归琳表示,希望能和重点单位共建一种"类企业级别"的科研条件,尽量接近实际中的产线环境。“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产业,面向产业所提出的真问题,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有组织培养的很大的视角。”

看看新闻记者: 戴晶磊,刘奕宁

编辑: 李吟涛

责编: 李吟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