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张红霞段玉清文/图
“大厅面积更大了,氛围更温馨了,交流也更顺畅有温度了。”2月24日下午,当成都市政协港澳委员张仕杰与成都市民政局局长王宏斌交流完,满意地起身。在他的笔记本上,用中文、英文记录了不少数字。
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召开前夕,“委员·局长面对面”活动第二次举行。成都市发改委、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科技局等22个成都市级部门负责人带队参加,比去年多了3个部门,局长们身后的“帮帮团”也更壮大了。
室外细雨寒风,现场松弛温馨。围绕成都发展的各个领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委员们广泛涉猎,局长们有备而来,每一次问答都像是一次发展切片的系统盘点。截至下午6点,共接受289人(次)市政协委员咨询,当场解答各类问题436个。
更民生:“银发经济”有准备有商机
张仕杰的口音里有浓浓的港味,他是香港人,家族已在成都发展30多年,他在成都生活了6年,前年成为一位成都市政协委员。
去年,张仕杰参加了首次“委员·局长面对面”,咨询的也是成都市民政局局长王宏斌,还因此形成了一份关于重视城市适老化的提案,“有关部门对提案的回复,让我很满意。”
今年,再次面对面咨询,张仕杰有了更为心安的答案。王宏斌给他报盘:成都市户籍人口中超过60岁的老年人有370万人,占比为21.97%,在常住人口中的占比为17.98%,“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对应,全市有收住老年人机构478家、医养结构120家、老年认知障碍护理机构330家,“是按照总人口3%的比例来配备老年机构的,但实际上入住的老人只有1%”,王宏斌说,这意味着更多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王宏斌还告诉他,去年成都免费为老年人做身体机能检查,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户籍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交15元保费最高可以享受3万元保障。
政协委员巫平丽十分关心“银发经济”。王宏斌介绍,“银发经济+”已经纳入了成都16个产业链,成都市市长亲任“链主”,设计了产业图谱,正在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将成都建成国际范的国家级银发经济产业园。这个巨大的好消息,让她十分开心,“我们更有信心投入‘银发经济’产业了!”
更安全:推进节水与发展现代农业两不误
委员万学刚在成都市水务局席前坐了很久。他所关心的成都节水现状,引来了局长刘贵恒和团队多人与他交流。
这是一个大话题,刘贵恒却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成都对标北上广深,一直在夯实水务高质量发展底座”,刘贵恒说,作为2100余万人口的大城市,受益于上游紫坪铺水库的蓄水能力,成都水利用率达到93%,但在简阳、东部新区等地,只能达到60%,“城乡节水还存在不少短板”。
对策在哪里?刘贵恒列举了好几条。都江堰是成都的主水源,最大的补充水源来处,是正在推进的引大济岷,建成后41%的来水将供给成都。万一上游发洪水污染城区水质,就启动在建、年底将蓄水的备用水源——李家岩水库,可以提供1.7亿立方米的水,确保成都30天用水需求。在缺水的丘区,则多建些中型、小型水厂。
对于节水之道,刘贵恒向万学刚介绍了城乡分治的思路。在城市,雨污管网漏水率超过8%,因此自2019年起,成都一直对2.3万公里的雨、污病害管网进行治理,目前已检测了上万公里,城区7000公里已测完并正进行治理。在农村,龙泉山东部丘区土质为疏松黄土,关不住水,正投入10多亿进行现代化灌区改造,将水利用率从50%多提高到70%。与此同时,在农村修建三级化粪池,进行污水处理,形成循环水再生利用。
与成都市水务局数桌之隔的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也是人气旺席。中央一号文件刚颁发,委员王友咨询关于“2025年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局长古建桥向他介绍了成都现况——全市2288个村,去年都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过10万元的成绩。“但是不够均衡,好的村收入上亿,比如宝山村集体收入5亿,村民人均分红5万多,而少的就只有10万元。”古建桥说,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乡村共富,2025年度仍然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
时间过得很快,当活动接近尾声时,愉悦的笑声不时响起。热火朝天的活动现场,委员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