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发布会之“绿色副中心”专场2月25日举行。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鑫介绍,“十五五”时期,市住建委拟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城市副中心全面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分级管理工作。同时支持城市副中心区域内企业开展智能建造科技创新。

副中心既有建筑“含绿量”稳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市住建委会同市规划自然委联合发布了《北京市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将城市副中心区域内的二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认定权限赋予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并对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海昌海洋公园等重点项目开展绿色建筑政策解读和标识评价工作进行专题辅导,同时大力支持城市副中心项目向住房城乡建设部申请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

城市副中心建筑绿色发展获得显著成效。在城市副中心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达31.88万平方米,已建成清华大学金融学院、北京建筑设计院(通州张家湾)、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未来建筑科创中心等超低能耗建筑;2021年城市副中心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提出新建居住建筑执行二星级绿色建筑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累计建成绿色建筑超过9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项目85个(包含设计标识75个,运行和竣工标识10个),占全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0%。将装配式建筑发展纳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大力装配式建筑,2024年副中心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62.7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任务目标。

副中心既有建筑“含绿量”稳步提升。持续推进既有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和公共建筑能效分级试点。城市副中心纳入电耗限额管理的公共建筑508栋,建筑面积482.6万平方米。2023年,城市副中心作为第一批公共建筑能效分级先行先试区域,共完成19栋公共建筑的能效分级试点工作,建筑面积77.3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已完成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面积130.45万平方米,通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完成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78万平方米。

城市副中心智能建造产业集聚,绿色建筑企业、项目规模化崛起。明确了中建二局集团、中建一局集团等一批建设企业为北京市智能建造创新中心和北京市智能建造领军企业。将城市副中心“北京建院未来总部项目”等14个项目作为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工程,将“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等32个项目列为北京市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示范工程立项项目。

“十五五”期间,在城市副中心全面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分级管理

“十五五”期间,市住建委将进一步支持推进城市副中心建筑绿色发展。加大超低能耗建筑推广力度。持续开展相关政策标准研究;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及社会资本投资、住宅用地出让配套幼儿园等各类型超低能耗项目指导服务,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推动超低能耗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超低能耗建筑推广。

推动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研究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与城市更新、老旧低效楼宇改造等重点工作相结合,探索实施路径、挖掘改造潜力。

持续开展公共建筑能效分级。“十五五”时期,拟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城市副中心全面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分级管理工作,共涉及大型公共建筑144栋,建筑面积559万平方米。

支持城市副中心区域内企业开展智能建造科技创新。组建智能建造联盟,积极吸纳城市副中心企业为成员单位。指导打造“一核两翼”的智能建造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推进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牵 校对 杨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