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行动》宣布撤档并不意外,风生在年前的春节档预测也聊过。

不管是前期宣发失策,或说上映期榜一虹吸效应,收益惨淡的局面下「选择打脸」也不奇怪。


参考去年撤档的同行们,作为这一届“末班生”的《蛟龙行动》也收到了3.89亿元的票房,对于回本是杯水车薪,但也不能说毫无生机。

作为敢在春节档提前点映,兼具博纳开年救市的作品,平心而论《蛟龙行动》真不算烂片。

在春节档的疯狂逐渐降温下,回看《蛟龙行动》的票房大扑,也不能把锅全放在剧本上。


01揣摩

「文戏拉胯」几乎是蛟龙变“绞龙”看法里的最大公约数。

相比红海行动的高密度“武戏”,这部精神续作在优化上在了平衡的参数,但反而造成了内容的撕裂感。

平庸的前半段,过量场面的后半段,甚至令人怀疑电影是不是由两个剪辑团队组成。

很多人将这原因归咎于编剧团队不如红海时的垂直,但我觉得是资方在揣测市场时的「自信」导致的。

连《美国队长4》都能在内部观影找到疏漏选择延迟上市,博纳难道没一个“懂电影”的人吗?

恰恰证明这种节奏的是有意为之,甚至可能还是“进步之举”的卖点。


档期选择在春节档就证明从资方到团队对于作品的自信,也是在高竞争高回报的档期下,满足非「军迷」成了最大的考虑因素;

一部军事题材里都算冷门的“潜艇片”,只将反派暗示为美国,高还原的军事元素,IP续集这类宣传点显然是不合理的。


博纳想走的宣发路径,其实是自己的“舒适圈”——家国情怀。

从《智取威虎山》到《长津湖》,博纳在其中收获的票房和影响力都是有目共睹的,《长津湖》更是曾经的票房榜首,但博纳真认为能一直赢下去么?

先是主旋律作品的吃香势头正在减弱,其次是作为“虚构叙事”的《蛟龙行动》在话题发酵上很难发挥出效果。


不清楚是制作周期过长导致对市场的误判,还是过往成功让其忽略了对内容的打磨,整部电影都充斥这一种“猜观众喜欢”的设计

红海行动出色是因为军事元素多?是因为场景够大?高票房完全是情理之中?

那蛟龙就不仅要有,还要更多!

潜艇内制造比沙漠陆地还猛的金属枪战、昏暗环境+手持镜头提升情绪、人物塑造减去只为动作戏服务...


如果说投资最大的结果是成为「烧钱的警匪片」那他成功了,军事想象有展现,场面戏有,黑白分明的正反派故事;

如果说是电影工业的体现,那我就要说点过分的说了:这就是部大号短剧!依赖快节奏、高设定、脸谱化、追求爽感来完成作品方向。

这部电影像是揣摩“卖点”后诞生的产品,而不是由剧本驱动的作品。

02翻红

与此前撤档的前辈们换个档期上映不同,《蛟龙行动》的声明的是“将制作一部特别版,择日再与观众见面”。

虽然大概率变化不多,毕竟增拍补拍重拍都不现实,但“特别版”的应对也是低迷困境里最好的处理手段了。

3亿+的春节档票房并不算低,还要考虑盗版流出、电影解说的情况,其观影规模已经是形成了,如果说是隔几个月又出来圈一次票房,市场反馈很难有增长。

那如果强调是一部跟原片不一样,会做修改可能的“特别版”再上映,那逆袭可能性是存在的。

假设剧情优化+宣发合适形成口碑在完成逆袭票房,完全是情理之中。

甚至可以说,这就是《蛟龙行动》团队春节档原先想的过程。


其实从于东“朋友圈小作文”、“绝不撤档”等言论就能佐证,内部视角下票房成绩目标是蛮高的,票房不行可能只是时机未成熟。

这类题材万一撞上社会事件,形成的舆论收益是远高于其它类型电影的。

改动只需削弱剧情重灾区的影响,形成“反转”的话题效应促动票房增长,翻红可能性一点不低。

说实话,成品质量其实和票房不挂钩。很多时候故事合格就能做成卖方市场,通俗点就是满足情绪价值了,观众是允许你割韭菜的。

《蛟龙行动》往右可做成政治隐喻,往左可以满足军迷期待,现在的差评都是基于当下印象和舆论影响,通过改动扭转故事框架是存在可能的。


但前提条件还是太多了,现实里《哪吒2》的长尾效应可能将持续到4月左右,电影规模的看似是增长,但市场信心并不明朗,短期内重映风险太大。

再者演员和团队票房号召力并不强,在“踩一捧一”的败好感操作下积累的负面印象,都是重新上架时不可忽视的问题。

假设电影方愿意拖个一年真做出个“特别版”赌一把,把烂掉的文戏修修剪剪,将「战争」噱头高于「工业」进行宣发,票房涨一涨是有机会的;

不过也意味这部投资高昂的电影还要再烧钱一些才有机会“成龙”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