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需远方,就在“浙里”(主题)

——浙江台州试点建设“浙里就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深读)(副题)

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 冯南

没出正月,年味仍在,返岗复工的春潮,已在浙江台州市涌动。“有适合我的岗位吗?”“工资多少?”“包吃住吗?”……百余名务工人员聚集在玉环市沙门镇“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寻觅新机。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系着百姓福祉。作为保障性、兜底性工作,就业公共服务责任重大。如何打破供需信息差,提高就业效率,让“劳有岗位、劳有优得”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无需远方,就在“浙里”。2024年以来,台州市开展“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建设试点,创新推行就业服务增值化改革,着力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拓宽群众幸福“半径”。

从“奔波找活”到“一站职达”——

一心多点 全域覆盖

一大早,家住天台县白鹤镇的费文彬就出门上班了。前不久,他外出办事,顺便到镇上的“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转了一圈,想看看招工信息。“根据我的情况,服务专员帮我联系到了一家外贸公司,专业对口、离家近,我很满意!”他说。

在台州,“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正不断向基层、向群众“家门口”延伸,扩大服务“半径”——

有的分布在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的重点乡镇,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成为乡镇就业服务“总客服”;

有的与产业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商圈以及高校合作共建,通过“政府建设、市场运营”等合作模式,为企业或特定群体提供差异化、精细化就业服务;

有的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嵌入式建立就业服务专窗,打造村级就业服务点,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配齐就业协理员,延伸服务“触角”。

“聚焦需求导向,我们科学合理布局就业综合服务站点,推动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台州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沈强介绍。

拿玉环市大麦屿街道综合服务站来说,大麦屿街道眼镜产业园生产的眼镜配件占全国市场份额65%,因此,服务站就建在了眼镜产业园内,“一企一策”开展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招工稳岗难题,助力周边群众稳定就业。

要想实现服务“半径”最大化,人、财、物等保障要素必须跟得上、过得硬。台州市探索建立了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协同的公共就业服务联动机制,推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下沉服务资源,推动基层党委政府整合辖区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到各个就业综合服务站点,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

截至目前,台州已建成就业综合服务站点129个,3300余个村社均配备就业协理员,帮扶重点群体5.6万人,促成9264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组织培训劳动者1.1万人,服务企业7500余家次。

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增值改革 系统集成

锚定就业这件群众最有感的心头大事,台州市在布局建设就业综合服务站点的基础上,亮出了就业服务增值化改革的“创新一招”,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功能。

2月4日,来自贵州遵义的陈庭怡和丈夫,通过招聘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务工,5日入住公司宿舍,9日就在沙门镇综合服务站正式接受了“开工第一课”培训。“下车门、进厂门,安全是天,质量是地。”两人听得专注、记得清楚,“老师说要顶天立地。”

青年创业者黄娴张枝,也享受到了路桥区“十里长街”综合服务点提供的增值服务。“创业初期,从店面选址到手续办理,可以说是‘一步一关’。”黄娴张枝感慨良多,“多亏有就业服务专员,不仅为我提供了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还帮我申请到了金融补贴,我经营的奶茶店才得以迅速步入正轨。”

聚焦个人就业全生命周期、企业用人全过程,台州市“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以落实37项基本事项为核心,系统集成了高关联度事项,打造就业用工“一类事”服务新场景。

“比如,大学生就业‘一类事’、青年创新创业‘一类事’、企业用工保障‘一类事’、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服务‘一类事’、技能就业‘一类事’等等。”沈强介绍,大学生、创业者、企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各类群体,都能在相应的“一类事”中享受到增值服务。

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对象覆盖面广,服务方式更是多样。

仙居县下各镇综合服务站建立快速响应的“10分钟求职快线”,服务水库移民300余人,有效缓解移民群众就业压力;

临海市江南街道综合服务站深度走访、排摸企业103家,挖岗位、问需求、解难题,汇总岗位需求600余人、技能培训需求75人;

路桥区“十里长街”综合服务点组织圆桌派分享会,就业服务专员与青年大学生围绕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方面深入交流;

“作为试点工作的‘灵魂’,就业服务增值化改革不仅有效推动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还实现了就业服务的综合集成、精准滴灌,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浙江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说。

从“信息孤岛”到“数据联通”——

数智赋能 质效提升

群众“盼就业”,企业“愁招工”。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就业服务,能有效降低求职招聘的搜寻成本和沟通难度,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手机点一点,活儿不就来了?”前几日,玉环市沙门镇居民沈毅,就通过台州就业公共服务数智平台,匹配到了一份机械加工工作,月收入约5000元。

怎样“云上”找活儿?沈毅拉着记者,熟练地展示了起来:打开手机平台小程序,输入技能、期望薪资以及工作地点等信息后,就能实时看到人岗匹配结果,还有服务专员在线“接单”,持续跟进服务。

“平台打通了数据壁垒,梳理了劳动者就业相关的8大类278个事项、企业用工相关的7大类135个事项,实现了就业需求‘一码登记’、人岗信息‘一库智配’、政策事项‘一站办理’。”沈强告诉记者,自去年9月数智平台建成以来,已促成人岗匹配约12万人次。

数智赋能,不止于此。台州就业公共服务数智平台还探索推出“浙里就业”地图功能,既收录了就业综合服务站点、零工市场、招聘企业、技能培训机构等综合信息,又能实时显示关联位置,供求职者按需选择。

从“奔波找活”到“一站职达”、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从“信息孤岛”到“数据联通”……精准便捷的就业公共服务,正成为衡量民生温度的一把标尺,于一波又一波的春潮涌动中,助力群众在“家门口”拥抱幸福。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