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梨园春》喜欢听戏的朋友没有不知道的,当年可以说是火遍大江南北,不仅仅是老年人喜欢,年轻人喜欢,就连三岁的孩子都喜欢。



《梨园春》还一度碾压央视的戏曲频道,成为不亚于当下娱乐节目的王牌节目。



特别是《梨园春》中一些小擂主的比赛,更是让人心都萌化了。



如今多年过去,这些小擂主变化也很大,我们一起看看吧。



3岁成名,5岁拒绝千万商演

1999年,河南卫视的《梨园春》舞台上,一个扎着羊角辫、脸蛋圆嘟嘟的3岁女孩,用稚嫩的嗓音唱起了豫剧《花木兰》。



台下观众屏息凝神,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个女孩叫孔莹,她的表演不仅让评委惊叹“前途无量”,更让无数家长感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这么优秀?”



孔莹出生在河南周口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并非戏曲从业者,家中更没有艺术熏陶的环境,但她的天赋像是与生俱来。



孔莹3岁能完整唱出豫剧选段,动作行云流水,4岁因一支《天竺少女》舞蹈视频走红网络。



一时间,经纪公司蜂拥而至,有人开出天价签约费,甚至承诺“帮全家定居北京”。



面对诱惑,孔莹的母亲却做了一个让旁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拒绝所有商演,带孩子回老家上学。“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不想让她活成赚钱的机器。”多年后,这位母亲回忆时语气平静。



于是,孔莹从荧幕上“消失”了,她像普通孩子一样上学、写作业,偶尔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唱一段豫剧。



有人惋惜:“多好的苗子,耽误了!”但母亲始终坚信:“真正的本事,不在镁光灯下,而在书本里。”



这份“叛逆”的坚持,意外成就了孔莹的另一条路,孔莹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实验中学。



课余坚持练功,她18岁登上欧洲巡演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24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传统音乐研究生。



如今的孔莹,不再是那个被商业裹挟的“神童”,而是手握学术与艺术双刃的传承者。



除了孔莹之外,还有一个小擂主也灵动狡黠,明明是稚嫩的年纪,却扮成老太婆,一板一眼让人捧腹大笑。



可谁能想到小时候胖乎乎的小姑娘,长大后竟成为老板。



秦梦瑶

1999年,9岁的秦梦瑶在《梨园春》成人组比赛中夺得亚军,她一人分饰《亲家母》中的四个角色,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评委袁世海感叹:“这孩子眼里有戏!”





然而,秦梦瑶的父亲,一位曾吃过戏曲行业苦头的曲艺演员,却坚决反对女儿走专业道路,“唱戏太苦,成名靠运气,不如好好读书。”



父亲的阻拦反而激发了秦梦瑶的倔强,她瞒着家人偷偷练功,凌晨五点压腿吊嗓,初中时成绩下滑,却仍在课间揣摩戏曲动作,最终,父亲妥协了,但提出条件:必须完成学业。



于是,这个“拧巴”的姑娘一边备战高考,一边接下央视20多档节目邀约。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高中毕业后,父亲突然送她出国留学,专业是看似与戏曲毫无关联的新闻传媒。



对于秦父的决定,秦梦瑶很不理解,只不过后来才懂他的用心。

在加拿大的日子里,秦梦瑶系统学习了戏剧理论,走访海外戏曲社团。

2016年回国后,秦梦瑶创办艺术培训基地,将传统戏曲与新媒体结合,孵化出《国风少年》等创新节目。



2024年北京春晚,她与知名喜剧演员搭档的小品《龙凤呈祥》,让观众惊呼:“这还是当年唱‘亲家母’的小丫头吗?”



不得不说,秦梦瑶是真的喜爱戏曲,且她把戏曲当作了毕生的事业来经营。



不管是秦梦瑶选择做老板,还是孔莹选择上学这条路,都是很成功的一种选择,可惜有些小擂主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一个夭折的“年画娃娃”

2013年央视春晚上,一个红袄金裤、手提灯笼的“年画娃娃”邓鸣贺萌化了全国观众。



然而两年后,这个8岁男孩因白血病离世,医生坦言: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崩溃,是病情恶化的诱因之一。



从4岁起,邓鸣贺的生活就被商演填满,父母带着他辗转全国,最高纪录一个月演出28场。



高烧39度时,他仍在舞台上强颜欢笑,化疗期间,家人还在洽谈康复后的商业合作。



离世前三天,他虚弱地问:“妈妈,我还能再唱《穆桂英挂帅》吗?”



邓鸣贺的悲剧,撕开了童星产业链的残酷一面,当天赋成为家庭的“提款机”,当童年被压缩成赶场行程表,再耀眼的光环也抵不过生命的重量。



不知道邓鸣贺的离世,是否会唤醒父母内心的愧疚?

明明该是个天真玩耍的年纪,却被父母当作赚钱的“工具”,就连生病也不能停下休息。



不得不说,孔莹跟秦梦瑶都是幸运的,他们至少有负责任的父母,也有自己的主见,而邓鸣贺却是悲惨的,不能自己做主,更没有反抗父母的能力,结局更是凄惨。



结语

孔莹、秦梦瑶、邓鸣贺,三个曾被《梨园春》推向巅峰的孩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们的故事让人不禁思考:当孩子拥有过人天赋时,成年人该如何守护这份“礼物”?



孔莹的母亲选择了“退”,用平凡的生活为女儿夯实底气;秦梦瑶的父亲看似“矛盾”,却在约束中为她打开更广阔的视野;而邓鸣贺的家人选择了“进”,最终让商业齿轮碾碎了纯真童年。



如今,越来越多“小孔莹”“小梦瑶”在短视频平台崭露头角,有的父母辞去工作全力打造“网红宝宝”,有的孩子刚学会说话就被塞进直播间。



这些现象让人想起戏曲行当的一句老话:“七分靠人,三分靠天。”所谓“人”,不仅是孩子的努力,更是家长在名利面前的清醒与克制。



真正的艺术生命力,从来不在流量密码里,而在深耕与热爱的土壤中,就像秦梦瑶的培训基地墙上写着的那句话:“戏比天大,但孩子的童年比戏更大。”这或许是对“童星”二字最深刻的注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