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越剧《琵琶记》剧照 瑞安市越剧团供图

古往今来多少事,一曲琵琶尽诉情。浙江温州的瑞安市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文化,曾涌现出无数文人名士,山水间尽显灵秀之气。元末戏曲作家高明(高则诚)就是瑞安籍,所著《琵琶记》是一部戏剧文学经典,也是许多剧种热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如今已有40多个不同戏剧形式的演出版本。

2024年,瑞安市越剧团创排的新版越剧《琵琶记》巨幅剧照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亮相引发关注,作为近年来比较新的《琵琶记》改编版本,该剧在内容上删减枝蔓,压缩成两小时的容量,矛盾冲突更加集中;舞美上写意唯美,双层式架构舞台让人眼前一亮。

瑞安鼓词又名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温州及周边的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新版越剧《琵琶记》创作中,编剧和导演有意保留了瑞安高腔唱段的影子,又融入了瑞安鼓词的艺术元素,既增添了该剧的地方特色,又推动了古老高腔的传承。“在保留原著特征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进行了情景创新和场景表现,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琵琶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导演倪东海说。

全剧采用双层式舞台架构,上层表现剧作家的创作背景及瑞安鼓词艺人的演唱情境;下层则表现了主人公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这种创新的舞台设计不仅丰富了视觉效果,也更好地表现了剧中的情感冲突和戏剧张力。音乐方面,全剧将中国戏曲传统乐器与现代交响乐等音乐元素相融合,给人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

“地方戏曲是地方风土人情和风貌的集中表现,是具有生命力和传承性的艺术。”瑞安市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谢骁介绍,为弘扬南戏文化,瑞安在市区最繁华的忠义街上建起了南戏馆,并在此建立中国南戏文化传承研究活动基地,常年利用周末时间为市民演出经典南戏剧目,还走进中小学课堂传播戏曲艺术、开办戏曲公益班,培养戏迷群体。

新版越剧《琵琶记》相继亮相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剧种展演以及南戏经典文化周等活动,并在全国巡演,所到之处受到观众追捧。

“剧目生产是剧团发展的生命线,随着时代发展,如何创新剧目的叙述方式、情感表述和舞台呈现,创作出具有当代戏剧品质、符合当下观众审美的作品,是剧团必须回答的问题。”瑞安市越剧团团长蔡丽雅坦言,面临没有名角、缺少资金的情况,剧团主动谋划,在市场运营上深耕农村市场,建立村村联络机制;在人才培养上,对内要求演员发展多项技能,对外与艺术院校合作委培年轻演员;在剧目创排上,坚定“传承南戏精髓,排老百姓爱看的戏”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戏曲发展的新路。

百姓喜爱、市场认可是对一部作品最好的评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研究员孙红侠看来,新版越剧《琵琶记》以文本为基石,以表演为中心,发挥灯光舞美等人员的集体智慧,在着力打造舞台形式感的同时,全场没有歌舞化场面,没有蓄意程式化和戏曲化,更没有游离剧情的技艺,是在以“做减法”的方法讲故事,呈现出比较好的舞台效果。

2025年2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双层舞台有张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